袁绍:「……结果呢?」
「刘玄德的军队大败而归,关云长要撤,靠着张懿那边的兵卒是拦不住的,鲁子敬就没那么好运了,他现在落到了张懿的手中。」
报信之人又补充了一句,「吴郡那边的情况也是在这一仗后才传到的徐州。因孙策并未出事,在这出刺杀之中出了力气的世家都遭到了一轮清算,周瑜在获知徐州战况后当即回返,重新填补上了防御空当。以至于原本想出兵将鲁子敬救回的陈元龙还是被阻挡在了淮河以北。」
换句话说,孙策没事,张懿也没事,只有效力在刘备麾下的鲁肃被抓去做俘虏了。
这算徐州的突变吗?按照其中的曲折离奇故事,当然是得算的。
可好像其中的事态完全就是朝着对袁绍不利的方向发展的!
这又叫做什么事!
但袁绍在现在并不会知道的是,扬州和徐州的这一连串事件中,还有一些他没获知,暂时也不会被外人知晓的情况。
比如说,陆议前去吴郡可以说是故意的。
因海陵和吴郡的距离不远,张杨又为了锻炼自己的水性,时常让船只往来于两岸之间,就在吴郡听到了不少风言风语。
但只是风言风语还不足以让他们制定计划,于是在贾诩的介入下,他们成功地从乔琰麾下的情报组织手里拿到了更准确的消息。
于是一出意图打破徐州平衡的计划就在诸葛亮等人的安排下展开了。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徐州这边的人力调配,让大部分民众还可以继续进行水渠开凿的工作,他们决定将孙策遇刺作为这出计划的开端,通过周瑜回返扬州的情况,先将己方的弱点展现在淮河以北的对手面前。
至于说,倘若周瑜不离开怎么办?
「幸好没有让我们还得去劝周公瑾,说什么只有他撤回去,扬州那边的捉内鬼才能进行得更顺利,得算是省了点事。」接连几日的忙碌,让吕令雎忍不住打了个哈欠。
被她一戟拍下马的鲁肃在一旁被捆了个严严实实,看着这伙年轻人商量得格外认真,不由在心中叹了口气。
虽说刚见到设伏之人不是张懿而是这群孩子的时候,鲁肃还有一点说不出的幻灭,更觉得他们北边这些人当真是太过大意了,若不然也不至于遭此一败。
可越是听着这些少年人之间的交谈,他越是觉得,这些孩子绝不像是他所想像的简单。
这些人必然是乔琰麾下的栋梁之材。
也就是在有些时候,还能从他们的表现中看出一点孩子气来,比如说吕令雎将鲁肃看做了她头一次参与实际战斗的战利品,将他很是认真地看守着,再比如说,他们现在讨论的话题。
鲁肃不太确定他们接下来到底要做出何种举动,只隐约能听得出来,他们将要进行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这个任务的执行需要运气好一点,而运气差的,就要被留在这里。
评判运气的标准,就是之前负责协防的地点有没有遇到从徐州北面而来的敌人。
顺着淮河布置的疏漏之处一共有三个地方,对应着三个布置陷阱的人。
按理来说这三处都有可能会遇到敌人,但这一次从北面来袭的只有两路人。
所以理所当然的是,没有遭到袭击的这一处,就是运气差的。
「你们靠这个来决定运气,是不是太武断了一点?」庞统郁闷地窝在一边,出声问道。
他们具体的配合组合是——
太史慈丶郭淮和司马懿。
吕令雎丶甘宁和诸葛亮。
张杨丶张懿和庞统。
毫无疑问,在诸葛亮丶庞统和司马懿三人之中,唯独没有遇上敌人的就是他。
「我们这也是为你的安全着想啊,」作为书院的大姐头,也是这趟出行的书院学子中武力值最高的一员,吕令雎很有领导风范地拍了拍庞统的肩膀,以示安慰。
「你想想,虽然我们有了坚实的航船,有了给航船指示方向的罗盘和君侯又让人送来的导航车,但是既然是海航,总还是要面对风险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让你参与此事还是对你的负责。」
「你甚至还能继续协助徐州战局。」司马懿在旁接话道。
要不是有了个选人标准,按照司马懿在前来徐州之前的想法,他其实是想担负起这个责任的,可惜现在还是要按照规则做事。
诸葛亮随即接了一句,「士元因前两日这一出,也算是和张州牧与张将军都有些配合经验了。」
庞统没忍住翻了个白眼,「孔明啊,你管没遇上敌人的蹲守,叫做有配合经验?」
也不对,如果非要说的话,可能确实是有一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