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上的告示能提供的信息有限,那麽就一定是提示最关键和根本的信息:
不要和拾荒者有任何肢体接触。
而拾荒者的确出现瞭。
他们也确实尝试诱骗乘客递东西出去,而在这个递东西的过程中是更有可能发生肢体触碰的、
那老妇人坚持要迟欲把易拉罐递出去有可能就是有这个打算——
但那隻是第一层用意。假如乘客真的毫无防备地将东西递瞭出去、从而和拾荒者産生瞭肢体触碰的话,那麽对于拾荒者来说倒也是省事,隻不过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
毕竟站台可是一开始就把“不要和拾荒者发生肢体触碰”这样关键的信息提供给瞭乘客——
那柱子上描红的警告可是一眼就能看到。
所以事实上,很少有乘客会对拾荒者毫无防备的。
而这时候,拾荒者坚持要乘客递东西出去,也就成瞭一种看上去很愚蠢的诱骗手段——
至少看上去是这样。
乘客很自然地会提防拾荒者,坚决不同意把东西递出去。
这个时候拾荒者表现出来的笨拙和愚蠢就会自然而然地降低乘客的警惕心。
同时,拾荒者拙劣的演技也会让乘客意识到站台上的那句警告的真实性。
“不要和拾荒者发生肢体接触。”
拾荒者这时候几乎已经成功地诱导乘客以为:隻要不和拾荒者的这个“人形”发生肢体接触就是安全的。
很少会有乘客会去多想“和拾荒者发生肢体接触“到底指的是什麽。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拾荒者到底是什麽?
老妇人的打扮是很明显符合日常生活中的拾荒者形象的。
可是日常生活中的拾荒者拾的荒是垃圾、破烂——而易拉罐显然属于此列——这个老妇人拾取易拉罐的动作却是没有任何掺水痕迹的笨拙。
很显然,她并不熟练,而这和她饱经风霜的外形并不相符。
她隻是僞装成瞭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拾荒者”形象,她的目标一开始就不是这些垃圾。
而是站台裡的乘客。
所以站台的那一句警告换一种说法其实是:不要被拾荒者拾取。
被拾荒者拾取的隻能是“垃圾”或者“废弃物”,可想而知,乘客如果和拾荒者发生肢体接触的话,那麽就相当于失去瞭乘客身份、自动变成一个“垃圾”和“废弃物”。
而失去乘客身份这个后果听上去是不是有些耳熟?
这个后果和离开站台的后果是一样的。
所以关键就是不要离开站台。
想要不被拾荒者拾取、从而失去乘客身份变成垃圾的话,就必须一直待在站台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