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运十的遗憾【求全订求数据】
其实,国产大飞机的研曾经在197年代末迎来一个高光期。
198年9月,国产大飞机运十飞大获成功。
让我们来看看运十的各项参数:
它的最大起飞重量可达11吨,与之相对比,c919的最大起飞重量不过72吨。
运1最大航程7千公里。
c919只有5千5公里。
运1最大巡航度9公里每小时。
c919则只有84公里。
运1已经堪称是当时的大型客机了。
这架飞机研成功之后,曾经多次试飞,还多次飞到高海拔的藏省机场。
运1当时仿制的是波音77,其使用的动机为涡扇8,当然这个涡扇8也是仿制的阿美的JT3d动机。
198年代,我们就曾经能够生产大型客机,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成就。
当时全世界也只有4个国家能造这么大的飞机。
可惜的是,这架飞机最终也没能量产,最后黯然下马。
这可以说算是华夏大飞机研的一个最大的隐痛。
不过,运1的原型机还是存在的。
它就停放在魔都飞机制造厂的机库里。
张志鹏专门来到魔都飞机制造厂参观,他想看看,这架大型飞机有多少可以借鉴的地方。
既然这架飞机是在1986年才下马的,按理说,各项技术以及技术领军人物、图纸啥的绝对都还在。
看资料,运1曾经飞行过一百多次,飞行轨迹几乎覆盖了全国各地。
这就说明,这个飞机已经算是相当可靠了。
重新启动大飞机,那直接借鉴运1岂不是会很快吗?
但张志鹏参观完运1,并跟魔都飞机制造厂的负责人周飞鸿聊过之后,他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先,运1是仿制自波音77,这个机型在8年代已经是个淘汰的机型。
在运1国产化的过程中,因为材料和设备的限制,运1机身存在结构强度不太够这个隐患。
在静强度试验机做完了实验之后,一共检测出了一千六百多项结构强度方面的隐患。
它需要改进的地方相当的多。
因为当时国内材料方面落后,大型构件方面都是采用的钢铁,就造成了飞机的重问题。
运1空重就高达73吨,这导致业载效率不高,运输成本大幅度提升,性价比不太够。
此外就是,因为它采用的主要结构材料疲劳性能不足,工艺上再采用大量拼接以及焊接工艺,疲劳风险太大,大量投产的话会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最后,噪音过大,因为仿制的涡扇8工艺制造实力不足,动机噪音问题严重,而且改进比较困难。
比如,假如安装消声装置,则会进一步让飞机重。
如上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运1就无法成为一款合格的商业运营大飞机。
当然,运1存在很多问题是现实,可一棒子打死也是不对的。
完全可以投入资金再进行不断地升级改进。
经过一番努力,运1还是能够有大幅度提升的潜质的。
周飞鸿说,当时魔都飞机制造厂提出了自己的改进计划。
但遗憾的是,上面说还有更重要的项目需要资金。
经过一番评估,运1最后惨遭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