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办法没多久就不行了。”
黄晓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但是没想到居然行不通。
方浩说道:“公地是书院的,学子们是为了学习来书院的,哪里会用心耕种。”
“书院考核是看念书的成绩,又不评定耕地的成绩,所以耕地的人不上心,田地再多,也种不好啊。”
黄晓轻叹一声说道:“言之有理,但是书院怎么不租出去土地呢?”
方浩说道:“这个肯定也不行了。”
“书院毕竟是念书的地方,出租的田地租金高的话,那舆论会让书院难以办立。”
“但是租金低的话,又没法养活整个书院的人。”
“最后只能出租给豪绅大户,时间一久也就被他们挖走墙角了。”
太难了!
黄晓说道:“方先生,你可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我?”
方浩说道:“大人,我有个不成熟的主意,但是还得朝廷支持啊。”
“你尽管讲!”
方浩说道:“大人,让学子耕种不行,那让学子办报呢?”
“办报?”
“大人,我现余杭地区的新邸报卖得很好。”
“但是新邸报送到余杭,都是几天后了,看的全是京都的旧新闻。”
“而且新邸报大多数都是京都的新闻,余杭并不关心。”
“现在余杭坊间,也有许多私报办立,但是都没有规模。”
“所以我觉得,如果书院可以筹办一种属于余杭的新邸报,那凭借办报的收入,应该足以支撑书院运转。”
黄晓一拍大腿,这个办法实在太绝妙了!
让读书人去做报纸,也不算辱没人才。
人家翰林院都办报纸呢!
而且新邸报的收益颇丰,听闻翰林院一次的分红,都能让户部尚书眼热。
由此可见,办报有多么赚钱。
而书院也具备这个资源。
书院不缺能写会算的人才,只要聘请几个印刷师傅,很快就可以刊报纸。
但是朝廷对于地方报纸,一向都非常严厉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