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决定显然是很明智的。
高句丽和玄菟郡相互错杂而居,乌桓除却居住在辽东属国的蹋顿一支外,也还有另外的部落居住在辽东和玄菟郡内。
贸然让扶馀和高句丽转而向长安朝廷称臣,可能非但不能让他们得到另外两批共同行动的人手,反而是让他们的行动计划提前外露。
好在,如今得算是个秩序井然的样子了。
这些乐平书院的学子对着她交出了一份足够让人满意的答卷。
诸葛亮在安抚公孙度心态的时候说道,这场辽东之战相当于是在倾尽各州之力来将公孙度拿下,其实也不算是说错。
造船的技术来自扬州,造船的人手和材料来自徐州,船上的存粮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汉中,而那些在此战中头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钩拒木桥丶拍竿和连弩,则代表着各州最高的机械水准。
当这些先决条件被掌握在出身于各州的少年们与太史慈甘宁二人手中,所达成的,便是这样一番让公孙度为之所慑,甚至觉得自己已是枭雄末路的景象!
谁若还将这些刚要从学院中毕业的少年人当做是什么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那就是真要被打个落花流水。
像是公孙度这样还被乔琰觉得可用的,倒还好说,起码小命是能保住的,但像是公孙瓒这种……
「说起来,辽东既下,君侯预备在何时发起幽州之战?」郭嘉从乔琰的手中接过了她递来的信报,将其上的消息也看了过去,顿时明白了乔琰的好心情从何而来。
后继有人这件事对于任何的一方势力来说,都是一件尤为要紧之事。
即便是像乔琰这样家大业大,且下属中大多都正值盛年的也不例外。
同时,诸葛亮吕令雎的表现也证明了,乔琰在创办乐平书院的种种举措中确实没有做错,也成功让这些从书院中毕业的学子在甫一亮相间,就将带给世人以足够的震撼。
那么现在,他们剩下的也就只有一件事要决断了。
要在何时进攻幽州。
通过她那些情报渠道的消息传递,让身在上谷郡居庸关的张辽和身在辽东的公孙度,同时朝着被夹在中间的公孙瓒,发起致命一击!
乔琰沉思了片刻后回道:「秋收之后吧,也需要考虑一下目前我们掌握的这几州的想法。」
虽说人人都知道,此时关中丶凉州丶并州在面对旱灾和蝗灾的到来中表现出了灾变内的抗压能力,整体秩序也并未出现崩乱,反而因为那一串通过乐平月报所传递出的消息,让民众对于朝廷的向心归附表现得越发明显。
但豫州刚「丢」,只剩下了一个颍川还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司隶的河南尹和弘农郡也才掌握回到长安朝廷的手里,不是个合适于直接动兵的时机。
哪怕人人都知道,在长安的粮仓中有着用两年时间积攒起的一千五百万石存粮,可若是不等到秋收就开始动兵,动用这部分存粮作为支援北方的军需,还是有可能会出现一种说法的——
这是穷兵黩武。
若真有这样的说法出现,已经尝到舆论攻击甜头的袁绍,大概不会错过这个故技重施的好时机。
其他三州已经有过对舆论做出的反击,但人口数量不少的司隶,以及到时候刚夺取到手的幽州呢?
它们能有这样不受影响的样子吗?
反正按照诸葛亮在信中所写,辽东郡局面的变化不会这么快为外人所察觉,在他们陆续于此地掌权后,这份消息保密起码可以维持上四个月的时间。
乔琰是信得过诸葛亮做出的这番判断的。
如此一来,在秋收之后发起进攻,完全来得及!
只要在今年之内,就不会有问题。
「在此之前,洛阳地界上对民众的医疗检查,长安那边送过来的急就篇推广,以及陆续在此地开展的凿井工作,在八月之前都可以全部就位。到了那时我们也正好可以分出手来,在幽州之战落定后,对幽州和冀州接壤之地的戍防工作做出妥善的安排。」
在与袁绍的对峙中,还不到将所有的事情都丢在那些少年人身上的地步。
她也得多给袁绍找点别的分心之事,以免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北面。
幽州初定之时,绝没有可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还需要循序渐进地将地盘纳入掌控之中。
「秋收……」郭嘉嘀咕了一番这个时间,在心中有了数,「确如君侯所言,得推后到此时。」
乔琰的进军中会起到拖后腿作用的也绝不只是一个天灾和冀州扩散的舆论而已,在急就篇于半月前被分发入洛阳境内后,始终未曾脱离开她掌握的长安那边,难免出现了一些大概应该算是诟病于此事的声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