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夏侯惇看着那头的城墙还是有几分警惕。
他自黄巾之乱时期就跟着曹操征战,作为曹操的裨将,若是将他只当做是个莽夫,多少也有点小看于他。
要知道,在军旅之中他也没忘记治学求教,就是在样子上看着有些粗蛮而已。
「都说颍川出文士,但到底是腐儒还是谋士实在难说,那袁曜卿如你所说,在颍川还有几分理政所得的民心,又有机变之才,是该小心提防才是。」夏侯惇开口道,语气中带着些许遗憾,「若非元常先生不擅征战,此番进军豫州未曾跟随,而是留守兖州,该当让他一道前来相助才是。」
夏侯惇话中所说的元常先生,便是锺繇。
这也得算是个乔琰在长社之战时候的老相识了。
今年的四月里他忽然北上投奔了曹操,投奔的理由无外乎就是觉得袁术不靠谱。
也正是因为锺繇的到访,愈发坚定了曹操要出兵的信心。
可惜,也就是像夏侯惇所说的那样,锺繇除却书法上的造诣之外还是更加长于理政,适合坐镇一方,让他参与这种闪电奔袭战,那就太为难他的体魄了。
好在以夏侯惇看来,此时的豫州平定已经是必然,就算袁涣能给他造成一点麻烦,这种麻烦也很有限。
只要他们能赶在关中援军到来之前得手,就没什么问题。
便是出于这种考虑,夏侯惇才尽可能地将这攻城的准备做得更加充分些,但求一击即中。
想到这里,他又朝着纪灵问道:「你确定那袁曜卿之前和司马建公没什么私交吧?」
夏侯惇不太担心袁涣发动临颍的百姓守城,甚至是从颍川的其他县城调拨人手来发起守备和反攻。
袁术手下的兵卒到底是个什么水准,在他们攻入汝南郡的时候已经见识过了。
数量是无法弥补质量上的差距的。
他只担心会有司马防麾下的河南尹守军前来相助,给他多添一点麻烦。
纪灵连忙回道:「司马建公何止是和袁曜卿没有交情,和我家……和袁公路也没有交情。」
这么说来,夏侯惇就放心了。
因这份放心,他也有了点馀暇关注别的东西。
比如说……
纪灵方才的那句刻意改口,就让他的脸上露出了一抹冷笑。
若非纪灵是袁术麾下为数不多的活下来且投诚的人,夏侯惇其实有点看不起他,谁让纪灵这人明明就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才投降的曹操,却非要给自己寻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理由。
他跟曹操说的是,袁术在夜逃之时身死,尸体没能及时被脱身的那几人给带走,他以自己效忠于曹操为筹码,请曹操留袁术一个全尸,并将其下葬。
这话说的还挺有忠义风范。
——如果夏侯惇没有听到纪灵和自己的下属交代,在此番攻破临颍城后必须将袁耀给斩尽杀绝的话。
但他们如今还得算是同僚,夏侯惇懒得跟他多计较这种问题。
反正以曹操的性情和谋略,对纪灵这种人自有安排的法子。
夏侯惇回道:「那好,我等连夜筹备攻城器械,向临颍推进,等到明日攻城槌和弩车也该到了,到时请纪将军身先士卒,与我一道夺下这颍川门户!」
纪灵并未查觉到夏侯惇对他的排斥,只觉得夏侯惇让他列阵在前,也不过是为了对身在临颍城中的守军再进行一番劝降之举。
像他这般本在袁术麾下身居高位的,在如今还能参与到要紧的征战之中,可见曹兖州并未对他们持有杀绝的想法,着实是个再好不过的正面案例。
为求在自己的新主公面前立个大功,也为求让这世上不再存在一个袁术的亲人,让他那番装腔作势还会遇上后续的麻烦,在第二日的攻城之际,纪灵毫不犹豫地提着他的三尖两刃刀便冲到了最前面。
和袁术打从两年前开始就不断巩固营防的平舆城相比,这座临颍城真是磕碜得厉害。
攻城部队所扛着的强弩组成了一道异常凶悍的火力压制,甚至让城头的弓弩手都无法站稳脚跟。
若是城头的盾兵习惯于这样的场面,能和弓弩手之间打出默契的配合,或许还不会落到这般被动挨打的状态,可很显然,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守城之战,唯独能够依赖的,也就是那道城墙和城门。
但在推向城墙的攻城云梯面前,这种负隅顽抗又能持续多久呢?
当先头开路的十架云梯搭在城头,攻城槌也撞向了东城门发出一声巨响的时候,纪灵觉得自己几乎已经看到了城破建功的画面,便又将他所统领的骑兵队伍往前推进了一段。
不论是攻城槌先将这座县城的门户撞开,还是云梯上的兵卒先攀爬上城墙——
只要眼前的城门开启,就是他冲入城中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