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典型的军政两手抓的人才!
曹操喜获干将的同时,也越发坚定了自己在心中做出的一个决断。
于是在五六日后,身在邺城的袁绍前后脚地收到了两条消息。
一条是兖州的几方氏族势力向他密报,说曹操有意向长安朝廷投诚,希望他们将手中的孤本典籍拿出来,用来向长安朝廷示好,请袁青州务必小心。
另一条奏报则是来自于曹操,他在奏表中写到,因这两年来兖州局势的日益稳固,为显示我方朝廷的威仪,不如对外扩张。
他想请袁绍向天子提请一份准允,若时局得宜,便让他出兵豫州,剿灭袁术,将此地收归邺城朝廷管控。
作为他出兵的回馈,他希望能让天子下令,让兖州氏族之中带头表率捐献军粮的,可以得到朝廷的敕封。
「子远对曹孟德此举怎么看?」
涉及曹操,虽说还跟沮授一度出兵的豫州有关,袁绍还是下意识地先找来了许攸,抛出了这个问题。
许攸看了看前一封信落款里有寿张王氏和梁国乔氏,顿时就明白了,「明公啊,这不就是各方的陈年旧怨汇聚到一处了吗?」
王氏不满曹操,乔氏不满乔琰,赶巧这两人又得算是旧友,加上曹操还因有动兵打算而意图徵收军粮,难免引起内部的矛盾。
就是这一次闹得稍微凶了些,竟直接变成了送到袁绍面前的告状。
不过旧友这种东西,谁没有几个呢?
在眼下这种明摆着是乔琰占优的局面下,曹操也顶多就是维持着和对方的交易,没做出什么悍然进攻邺城的举动,已得算是表现很正常的了。
若在此时因为这等小人的状告就对曹操发出质疑,或许才是真的要将对方逼到对立面去了。
反倒是曹操的这个出兵申请,在许攸看来格外有意思。
他分析道:「倘若今年真如乔并州所说,旱蝗之灾已不可避免,比起冀州青州和兖州,其实最容易失控的,还是豫州。」
想想看吧,担任着豫州牧的袁术到底是个何种水平的「人才」!
就算有袁涣阎象这些人在袁术的身侧辅佐于他,也并不能改变一个事实——他将家务事弄得一团糟的同时,对豫州的治理也相当得不上心。
若不是因为乡党联结,加上汝南袁氏的地位,只怕袁术早就已经被拖下台了,又哪里只是先前那般摔断了腿,受到一点□□上的挫折。
现在再施加一个外因,必然会让他面对顾此失彼的局面。
这种情况下,还真是夺取豫州的好时机。
但袁绍依然不敢对相邻的并州掉以轻心,跨过兖州抵达豫州的作战,在先前也已经被文丑之死给出了一个反面证明,用曹操的兵力来达成目标,好像还真是最合适的!
袁绍的眼睛里闪过了几分思虑,「你的意思是,将这个出兵的权力给他?」
许攸点了点头,「对,给他!明公也不必觉得,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让曹操横跨兖丶豫二州,进而变成对明公的威胁。」
他抬了抬手中的第一张密报,说道:「这不就是一个用来制衡他的东西吗?」
袁绍恍然。
是了,曹操在今年选择恰当的时机动兵,或许可以让外部的收获用来填补内部的缺漏,却也会将兖州境内的矛盾以更快的速度激发出来,到底是福是祸还未可知。
有一点倒是可以确定的——
这必定会是袁术的灾难!
沮授当日领着高顺只让袁术遭受了这样的一点损失,着实未让袁绍彻底解气,倒不如在这天时变化面前,将他本不该拥有的权柄彻底交出来!
------
在邺城的袁绍做出这番决断的时候,乔琰也收到了两封书信。
这当然不是从兖州方向过来的信,而是从益州送来的。
两封都是。
其中一封是她安排在刘协身边的暗探定时将刘协的情况告知于益州的情报人员,又由他们转告于乔琰,这就不需多提了。
在益州这种相对闭塞且安全的局面下,刘协会遇到什么生命危险的可能性相当之低。
而另外一封则是来自于贾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