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笔趣阁 > 第580章(第1页)

第580章(第1页)

「那么我们迫在眉睫之事,就是要防治旱灾蝗灾了。」

一想到这两种灾难的组合到来,可能会让前几年还过上了一点安生日子的民众重新回到水深火热之中,沮授的表情也不大好看。

好在,眼前的一个坏消息,或许也可以说是一个好消息。

「有些举措可以跟着关中和并州那边来操作。」

至于为何不必考虑凉州?还不是因为凉州的海拔造成了气温的偏低,这种环境在大部分情况下会极大地抑制蝗虫卵的孵化,所以也很难出现蝗虫为患的情况。

顶多就是干旱的情况会更加严重而已。

同样有这种情况的,还有个幽州。而这边则是由于地理位置太过偏北造成的。

他们就可以省着一点口舌和公孙瓒交涉。

袁绍听着沮授的判断,又重新将目光落在了他面前的那份乐平月报之上,「公与,你先让人安排下去,让冀州青州境内的民众……把土地重新翻整一遍。」

这是一项不管这两种灾祸是否会到来,这么操作后都不会吃亏的行为。

昔年并州境内的农具改革,在商贾互市日渐增多后,已不可能成为保密的东西。

但怎么说呢,到了如今乔琰已不在乎这些东西泄露出去,反正早一步拉开差距的优势越到后期越无法填补。

比如说,铁耙这样的东西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要消耗铁矿的。

偏偏并州和凉州境内的铁耙基本上都是在早年间打造的,而彼时都还未曾进入长安朝廷和邺城朝廷的对峙阶段,这部分前期投入就完全在乔琰所能接受的范围中。

可对如今的袁绍而言,这就是一笔他需要从战备物资之中瓜分出去的东西了!

甚至在已经显露出旱灾端倪的气候中,他想要让治下的民众出钱添置耙,还不能开出太高的价格。

越是恶劣的条件,也就越是限制了消费。

袁绍在做出决定的时候当然看得到这项弊病,只可惜,比起大规模从并州采购乐平月报,将其分发到两州百姓的手中,比起在三月才开始水渠的大规模修建——

在制作农具上的这部分损失,反而是相对较小的了。

身在兖州的曹操倒是没有袁绍的处境这么艰难。

他确实因拿下兖州牧位置的手段是先扩张后正名,于是和兖州境内的士人在后续的配合上产生了一点龃龉,但他一来不像是袁绍一样还有一个邺城朝廷在境内作为拖累,二来也还有陈宫等人为他逐渐缓和与兖州士人的关系。

不过要说面对旱灾的到来,他能过得有多舒坦,又显然没到这个程度。

历来若有旱灾之变,兖州所要遭到的罪都是比冀州青州这种地方大的,气候丶土壤丶田产的优势反而会成为此间的劣势。

能怎么办?蝗虫爱吃……

曹操发愁得头发都掉了不少,要说多种豆类和苜蓿来进行防治倒也不是不能做,但前提是,这两种东西要有足够的市场。

虽说豆为五谷,也没听说过谁会将豆长期作为主粮,顶多配合黍麦食用,所以倘若种多了,消耗就是一个问题。

苜蓿草就更别说了,它比起豆类所需的生长环境更为严苛得多,偏偏在兖州境内还没有足够的战马资源需要用它来喂食。

「我看也不必想着将其种出来后送到司隶贩售,」曹操托着额头,将面前的这份报纸翻了又翻,「这种广而告之的手段势必会让那三州的豆类和苜蓿价格大幅下跌,算上路费往来,我们就亏了。」

也就是说,麻烦还是只能在他们自己境内想办法解决。

不过即便是这样,身在此地的陈宫看得出来,面对这种因责任大而带来的困境,曹操并没有后悔于自己就任兖州牧这件事,而是依然在积极寻找出路,就这一点上来说,便让陈宫倍感欣慰。

在这种压力之下,曹操甚至和边让等对他颇有意见的兖州士人开诚布公地谈了一次,也将话给挑明了,要么就是他们和衷共济,度过眼前的这次危机,要么就是他们一起失去民心,性命难保,总之有什么意见都等到这些灾情结束之后再说。

就为了这个磨合之中的进展,陈宫也自觉自己有这个责任,全力配合曹操度过这次危机。

天时既然自有其常理,无法按照人的意志来进行转移了,也就只能从人力的角度来做了。

除却乐平月报上给出的法子之外,陈宫建议道:「西面三州有乔侯以身作则,故而民众不再对蝗虫怀有神化的忌惮情绪,东观汉记中对于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的说法甚至重新做出了校勘,然而兖州境内的绝大多数百姓并不知道此事,若蝗灾一起,府君即刻亲身作则行捕蝗之举。」

曹操颔首,这一点他当然会做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