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穷人和撒克逊人勿入。”
正说着,鞭炮噼里啪啦。
一顶敞篷轿子被人抬着出了怡红院。
一个红光满面的胖子坐在轿子上,匈前挂红花,头戴中式状元帽,一路喜气洋洋,还不断向围观群众拱手示意。
轿子前面还有4名开道洋女。
香榭丽舍大街的路人纷纷投来惊羡的目光。
……
贾笑真目光呆滞。
探花郎游街?
随员下去打听了一番,又溜回来。
“爵爷,坐在轿子上的这家伙连通怡红院3关考验,今晚有机会登堂入室。按照他们定的规矩,先游街后做新郎。”
“他们从哪儿学的这套?”
“爵爷,这事怪不了别人。还是咱们自己人教的。”
“有吗?”
“《艾菲尔报》上面有一期青楼文化,还有一期婚俗文化。巴黎人把他们糅杂在一起了。”
贾笑真长叹一口气。
“明白了,走吧。”
一路无言。
到了使馆门口,随员多给了1法郎。
车夫连忙跳下马车,打了个千,努力把舌头拉直,用汉语说道:
“谢谢老爷。”
……
贾笑真一夜未眠。
他猛然间明白了一个道理: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有生命力的,才是文化。
所谓的糟粕和精华也许只差一线。
不管怎么样,陛下大抵是会满意的。
从实物商品到消费文化,下一步就是文字(书籍)了。
方式是:
手帕印“字”,衣服印“字”,开设印刷厂成批量印刷中文连环画。
意犹未尽的贾笑真又想到了一个更绝的办法——招募吟游诗人。
吟游诗人,中世纪特殊品种。
可以理解为流浪汉或者说书人。
这些人的口才很好,相貌呈现两极分化,四处流浪,居无定所,卖艺谋生,饥一顿饱一顿。
……
慢慢的
出现了一些脏兮兮的吟游诗人在各地的小酒馆里讲东方童话故事,在闹市区用中文吟诵《将进酒》,在无主的坍塌墙壁上刻“以人为本”。
吟游诗人们没理由拒绝伯爵的资助。
所谓骄傲而博学的吟游诗人早就死在黑暗的中世纪了。
如今是18世纪,纯纯的金钱世纪。
市民们对卖油郎娶花魁、诗人和宰相女的爱情故事、状元郎抛弃功名娶歌姬之类的故事特别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