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乌雅秀贞并不太想到庄子上去住两天,实在是这大热天的,她那性子就是喜静不喜动——要不然就康熙一年往蒙古跑两趟的性子,胤禛是如何养成了继位十年都没有举办过一次围猎活动的性子?
遗传,天生的,母子两个一模一样的。
但是,胤禛现在都诚心诚意的邀请了,还说起来那庄子上的水稻:“沉甸甸的,长得很好,想必汗阿玛这段时间是要经常往庄子上去的,额娘若是去,儿子就让那拉氏也去,到时候好陪着您说说话。”
怎么看怎么就觉得胤禛像是抓到了老鼠的猫,这会儿正一只爪子按着那老鼠,喵喵叫着冲乌雅秀贞炫耀呢。胤禛这性子吧……乌雅秀贞也忍不住笑,算了,孩子命苦,自打成年,就总作出成熟稳重的样子来,稍微一生气都要被康熙责骂觉得不稳重,在妻子儿女面前吧,又得能拿事儿能做主,实在是没个可以肆意的时候。
自己做亲娘的,孩子在跟前炫耀撒娇一番,不正是信任自己的吗?
乌雅秀贞就点头:“也行,正好这段时间宫里也热,今年你汗阿玛也没说要去行宫,那咱们就到庄子上住两天,一来呢,吹吹风,二来呢,额娘也看看你那水稻去,这水稻若是能成,那就是天大的功德,民间百姓不知道有多少会免于挨饿之苦呢,额娘的儿子能有这样大的功劳,额娘若是不亲眼瞧瞧,倒是可惜了。”
夸的胤禛脸红尴尬,顿了顿,又有些踌躇:“儿臣原本也有些犹豫的,若是再等十年……”
乌雅秀贞摆摆手:“不用犹豫,你任何决定,凭着本心做的,哪怕不对,你日后想起来也不会后悔难过。十年,谁知道这十年里面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若是再遇上了天灾人祸呢?本来民间百姓就过的食不果腹,你早些将这种子拿出来,百姓也早获益。”
至于夺嫡不夺嫡的,胤禛有如此功劳,除非是康熙眼瞎心盲,否则,就绝不会将这功劳给漠视了的。
太子会不会争夺这功劳……开玩笑呢,她乌雅秀贞又不是死了。再者,一件事情是谁做的,尤其是耗费了十年时间来做的,那根本是做不了假的。
若是太子说着水稻种子是他培育的,那好,什么叫杂交?杂交又是如何进行的?总不能两个种子拼接在一起,就算是杂交了吧?既然是做了十年实验,那这十年里,水稻的收成是如何的?当年的天气是如何的?施肥之类的事情对收成的影响又是如何的?
太子别说是全都能回答上来了,就算只回答个四成,也算他掺与了这事儿了。
乌雅秀贞心里衡量着太子来抢功劳的应对法子,面上还要说道:“之前不是说年氏那孩子,身体有些不太好,发烧了吗?现如今可好了?”
她岔开了话题,胤禛也就紧跟着换了话题:“今儿已经退烧了,额娘不用惦记。”
“那就好,小孩子发烧也挺危险的,勤让太医把把脉,另外,小儿不经饿,你九妹妹之前就说了,饿着不是治病法子,该让孩子吃就让孩子吃。”
怎么说呢,小孩子吃的多不消化,积食也确实是容易引起各种疾病。但是,清朝对这方面,好像尤为看重。该是入关之前的习惯——毕竟入关之前的饮食习惯是大鱼大肉,本身也就更容易造成积食。
所以,大清贵族,但凡小孩子生病,统一的治疗法子就是先饿一饿,饿个一两天,然后再给白粥吃。
九格格是很不赞同这种治疗法子的,积食了你给开,泄了不就好了吗?你这饿的,那孩子生病本来就需要营养来增加抵抗力,小孩子不吃饭,不亚于釜底抽薪,连基础的营养都没了,你指望他生病时候如何抵抗病菌病毒?
四福晋是属于那种比较听劝的,尤其是九格格对弘晖是有救命之恩的。李氏呢,也不执拗,毕竟九格格声名在外嘛。但年氏就属于那种……大约因着她是重生的,两辈子的印象观念更加深刻?
所以她是比较信奉这种饿一饿的治疗法子的。
小孩子生病,她就不给吃的,四福晋都很无奈,进宫请安的时候略和乌雅秀贞抱怨了几句,虽说年氏的孩子和她无关吧,但毕竟是条性命,无论哪个生的,总得叫她一声嫡额娘对不对?
可那拉氏全说了,年氏也没放在心上的。
乌雅秀贞就干脆让身边的嬷嬷去传了话,说年氏若是不会养,那就将孩子给会养的养着,如此敲打了,年氏才总算是给了孩子一口饭。
乌雅秀贞总担心她阴奉阳违,就特意询问了胤禛。
她叹口气:“说年氏固执吧……”那她乌雅秀贞也是活了两辈子的人,甚至比年氏还活的长久呢,她乌雅秀贞怎么就不固守己见呢?或者,是出于对亲闺女信任的滤镜?
她没说下去,胤禛笑道:“额娘且放心,现下小阿哥这一场病,她也认识到自己之前的不对了,日后再不会出现这种事儿。”
乌雅秀贞点点头:“但愿她真能做到,行了,既然要去庄子上,那我回头和你汗阿玛商量一下,顺便,将弘晖他们也带上,总不能这么大岁数了,不事稼穑。”
若是寻常勋贵子弟,不懂这庄稼事儿也就算了,反□□里这钱财这地位,足够让他安稳一生。但弘晖……是胤禛嫡长子,又素来懂事儿听话乖巧,若是不出意外,日后胤禛这位子必然是给他的。
若是一个帝王不懂庄稼事儿,那可就是百姓的灾难了。
胤禛忙点头,这才起身告辞了。
乌雅秀贞让人去请了康熙,说了胤禛这水稻的事儿:“儿子如此能耐,我若是不亲眼看看,难免遗憾,再者,如此盛事,皇上就不打算好好宣扬庆祝一番吗?”
康熙自然也有炫耀的心思,胤禛是皇家子,是姓爱新觉罗的,一是让满洲八旗看看,朕的儿子,如此能干。二来呢,也告知天下,我爱新觉罗家的皇子,能做出这种千秋万代的功绩,谁还能再说我满人入关,是蛮子入关?是我爱新觉罗家坐天下,是蛮夷统治?
总之,就是一种很兴奋的心思。既有老父亲为儿子骄傲的得意,又有做皇帝的,为自己这统治下出了这样的政绩而振奋。
所以乌雅秀贞这话,简直就说到了康熙心坎里。
乌雅秀贞又提议道:“不如趁此机会,广发帖子,请了各地的德高望重之辈前来观赏这新型水稻,一来是如此政绩,需得天下百姓皆知,也好让他们感念朝廷恩情。二来呢,若是能早些普及,百姓们自己就能种植,也免了朝廷宣扬费事儿。”
朝廷若是要推行什么粮种,都是不太好推行的,一来是百姓不信任,就比如说,推广红薯。百姓们习惯了种植小麦,你拿出红薯说,这东西能亩产八百斤,是一种很好的粮食,没人见过,没人吃过,没人会种植,那谁会相信你的话?
这东西拿回去万一种不成呢?
种地的人,都是有一种比较固执的观念的。因为种地这种事儿,并不是说我将种子撒在地里,一天三遍浇水施肥就完事儿了。
水稻什么时候浇水好,什么时候不能浇水,施肥是选择早上还是晚上,是选择干粪还是水肥,这都是积年累月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