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五岁不到的小孩,这个年龄应该是上学的年龄,奈何家里如此条件,却只能整天像放羊一样放在一家污染极重,环境条件极差的厂房区玩耍。
还有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因为有一顿肉吃,那么一个羞涩的丫头,却不顾形象,狼吞虎咽。
这就是荆江人民的生活!
陈京在荆江执政的时间刚刚一年,可是这一年,他想的问题,做出的各种努力,超过了他以往任何一个岗位。
而不知不觉,他的心已经紧紧的和荆江这块土地联系起来了。
在工作方面,他从未有过的投入,在做事方面,他从未有过的认真。
他不觉得自己有多么高尚,只是他看到荆江人民的生活,他就想到了儿时的自己。
那个时候还是计划体制经济,母亲还是民办教师,还吃不上商品粮,一家人的口粮基本都是靠父亲商品里粮的那个红本本来解决。
那时候陈京一家五口人,一月商品粮只有二十多斤大米,其他的父母工资加起来,只够买二十斤额外份额的粮食。
而且那个二十斤,很难有大米供应,有时候就是玉米、小米一类的。
有时候粮食供应紧张,家里还买红薯。
陈京记得那个时候他最不爱吃红薯,一锅子大米和红薯煮一块儿,大米都在下面,红薯全在上面。
陈京总是把红薯翻出来,只吃下面的白米饭,搞得和妹妹经常为争东西吃打架。
现在晃眼过了这么多年,那样的岁月似乎渐渐的在陈京的记忆中淡去了。
可是在荆江这个地方,陈京的所见所闻,陈京真正的零距离和老百姓接触,竟然又让他想到那曾经的艰苦岁月。
那个时候,家里的父母亲戚聊天,他们是多么渴望当官的人能够有好的决策,他们的要求不高,只希望孩子们能吃饱肚子,这个要求过分吗?
陈京还清楚的记得,那一年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的政策下来。
当时他住郊区那些农民一个个兴致勃勃,喜极而泣的情形。他们一起找到自己的父亲,请知识分子帮他们丈量田土,给他们算每户每家分的土地,山林,还有水田。
那个时候他们是多么的对党和国家领导感恩戴德?
现在,多少年以后,陈京自己走上了领导岗位,领导了荆江数百万人。
他脑子里经常就想,这几百万人中,有多少人在期盼着当官的能给他们一个好一点的生活。
他们的要求高吗?
对老夏一家来说,他们的要求也许只是住一个雨天不漏水,夏天不暴晒,然后家里有厕所的房子。
对刚才的那个小女孩来说,他可能只是希望,每天都能吃到一个苹果。
而对那个狼吞虎咽的女孩子来说,他可能只是希望,一月能够多吃几顿肉而已。
陈京现在竟然无法做到!
这样的感觉对他的冲击是巨大的,这也是他在工作上如此卖力,如此拼命的原因,而对荆江的感情变得如此不可分割,也就是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