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几天,在一次东北重工业单兵突进式跃进的讨论中。正当领导干部们都在展望未来,大口条的定基调的时候。李怀德的老丈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陈部长,我听说红星轧钢厂现在内部分歧比较大。”“导致了响应号召的积极性不强。”“像轧钢厂这种重工业单位如果不能起到一个好的带头作用,那可就拖咱们整体进步的后腿了。”陈部长没有反驳,从自己的面前拿出了一叠材料。“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我本来打算等这次会议结束前提一提的。”“既然吕部长提出来了,那就先讨论一下。”“我面前的这一份材料,是轧钢厂的张伟同志提交给我的一份关于轧钢厂升级为钢铁厂的一份可行性报告。”“时间有限,我就简单说一下报告的内容。”“大概意思就是说,轧钢厂希望在建立高炉炼铁的同时,再建立一大一小的平炉和基本氧气炉炼钢。”“从而使得轧钢厂有自己完整的生产流程。”“并且,可以对废钢进行再加工。”“报告中还提到可持续性发展这个概念。”“可持续性指的是技术提升的可持续性,和装置改造的可持续性。”“比如,报告中希望建立小型基本氧气炉。”“除了完成补充生产流程以外,还可以在使用基本氧气炉的期间积累经验,为后面的升级改造做准备。”“基本氧气炉可能有些同志不太了解,我大概解释一下。”“这是一种利用氧气吹入炉内,快速去除熔融铁中杂质的一种钢铁炼制方法。”“目前在老大哥的支持下,我们已经有少部分钢铁厂已经开始使用这种新的炼钢技术了。”“总的来说,张伟同志的报告,是对轧钢厂进行了一个长期的规划。”“所以,吕部长,轧钢厂内部的分歧,其实并不是纠结响不响应号召的问题。”“而是,短期目标和长期未来的争论,我认为张伟同志的报告很及时。”“想要大跨步的前进,就需要相应的技术配合,咱们不能完全凭着一腔热情去寻求发展。”吕部长,也就是李怀德的老丈人。此刻脸上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心里已经开始骂李怀德坑他了。张伟并不知道有人要害他。他是真的想借这个机会扩大轧钢厂的。一开始的时候,张伟甚至考虑过环保的问题。不过只是这个念头刚出来,就被他弄掐掉了。现在谈环保就有些扯淡了。那就不是提反对意见泼冷水的问题了。被弄个借题发挥,目的不纯的帽子都有可能。会议结束之后,李怀德接到了他老丈人的电话。先被劈头盖脸的训斥了一番,然后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李怀德心里苦啊。张伟这事儿压根就没在厂会议上谈过。就算谈过,李怀德现在的级别也参加不了厂级的会议。张伟和杨书记说了一下,杨书记就让他直接将报告送到了陈部长的家里。一个月后,一个平炉,三个转炉,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始建设了起来。三个月后,1958年的秋天。报纸上出现了某某县小麦亩产2000多斤,某某县水稻亩产2500斤的重大喜讯。张伟便整理了许大茂收集的这半年左右的周边农村的实际产量。然后,张伟便开始写他的第一封信了。首先是大炼钢的产品合格率问题。废钢太多,而且这些废钢也是算进计划内的。这就使得轧钢厂必须使用大量的工人,来进行分类,切割,去除大块的杂质。然后再利用高炉和转炉重新熔炼。费时又费力。所以,信中关于炼钢这一块,张伟提出了防止滥竽充数的情况。其次,就是信的重中之重了。这方面张伟直接拿数据说话,先是将他整理的数据总结了一下。然后,直截了当的点明了浮夸,虚报的问题。最后,张伟在信的结尾处写道。“如果遇到不可抗力的灾难,那么,那些只存在于报告中的虚假的粮食产量,如何拯救受灾的老百姓。”信很快就送到了那位的手中。之所以这么快,还是因为那位现在算是半退二线的状态。那位收到信的时候,还和自己的秘书开玩笑的说,等这信等好久喽。但,看到信的内容的时候,那位收起了笑容。点起一根烟,猛吸了一口。眉头紧锁,烟雾在眼前缭绕,信中最后的那句话让那位出神。其实张伟写信的时候有意识到,难道这些夸大的数字就没有人质疑过么。或许第一个五年的成功,让人沉醉其中。或许在虚假和精神面貌中,大家为了不泄了那口气,都选择了后者。亦或许是出于某种高位思考的结果。张伟更偏向于因为老苏的停止投资,财政赤字,为了维持工业化,才不得不硬着头皮搞下去的。不过,这个世界的未来只有张伟知道。当然,还有秦淮茹也知道。不过,目前能发出自己声音的,只有张伟。信送出去一周之后。上级成立了核算小组,奔赴各地统计数据。八月份,秋收亩产的真实数据触目惊心。九月,所有参加大炼钢的劳动力,全部闲散回去全力收割粮食。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要入库,妥善保存。当然,有些时候,公信力很重要。所以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朝令夕改,上级部门开始不断的微调既定的方针。与此同时,张伟给陈部长的报告也出现在那位老人的桌上。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拎出来大力宣传,用来引导改变之前老百姓被调动起来的热情。而张伟再次进入组织参加学习。次年三月,张伟毕业。不拘一格降人才,张伟29岁,成为了轧钢厂的张书记。:()四合院:穿越一九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