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王,又是庐陵王!为什么是他?“知道又如何,”狄公微微摇头,“只能寄希望于王爷在房州历练多年,修养心性,能有所长进。”当初,我在魏州镇守的时候,契丹敌军打出旗号——“何不归我庐陵王?”。民众对庐陵被废多有不满,就连边疆百姓、异族蛮夷都记得。从扬州叛乱“匡复庐陵”开始,到现在,十四年了,百姓仍在拥戴他,而且只拥戴他。若问我为什么,没什么可解释的,因为礼法。立嫡立长作为千年流传的规矩,早已深深铭刻于世人心中。百姓更支持庐陵,就因为他比皇嗣早生几年,对,只因为这个。宗法、人心,你没法打败的,连皇帝都无可奈何。再者,臣子的确期望复唐,但更期望证明一点——陛下的统治,不过是临时替高宗皇帝监国。大唐并没有亡,众臣在陛下手下做事,也不是背叛先皇。废黜庐陵是陛下的决定,朝臣不能承认其合乎礼法,否则便无法收拾人心。只有回到高宗皇帝的决议,那封立太子的遗诏上来,才能回归李唐正统,抹杀掉那一切。若改立皇嗣,便是承认武周不可磨灭。这就是为何朝野尽推庐陵王。庐陵王在房州修身养性,期望他回朝以后,在忠臣辅佐之下能有所进益,变为一个有担当的雄主。这不正是陛下替他执政的意义……“不,不。闹了半日,狄公要说的就是这种废话么?”她听着听着猛然醒悟[r5],慌忙摇头,“不,我不会帮你们的。我不会帮你们毁掉大周——”“才人,你说你忠于陛下的。”狄公见她目光闪躲,叹道,“重立庐陵,对陛下、对武家人不是更好么?”“不,狄公不要再劝我了。”她手中抱着的纸有些飘忽,扭头转身要走。“上官才人!”狄公喊道。婉儿犹豫片刻,停住脚步,但没有回头。上官才人,记得庐陵归(3)那天在去政务殿的路上,远处日色只有一线影子,渺远而神秘。太平一个劲儿说些什么,她却有些心不在焉,总是沉默着。脑海里浮现出那句话:你说你忠于陛下,立庐陵王,对陛下不是更好么?她翻来覆去地想。终于,在看见政务殿朦胧的影子时,她开口:“公主。”“嗯,怎么了?”停顿片刻。“没什么,只是想叫叫你。”她说。有些看不真切,但那张脸似乎有笑容,发自内心地笑。太平过分相信她了,相信她说的每一个字,相信她能办到。在此紧要关头,又一个人推了庐陵王李哲一把。不是别人,正是那小老头儿吉顼。他自知曾为来俊臣手下,作恶多端,免不了留下千古骂名。只有做一件更大的事,才能挽救自己。他以明堂尉的身份去见二张,把酒言欢,酒过三巡,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