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燕文娘家跟张桂芬是同一个村子,两人小时候的关系还不错。
后来冯燕文嫁到了城里,还当了老师,在小姐妹中很是风光了一阵,而张桂芬家里分了几亩土地,除了粮食还种点西瓜卖。
没办法,农村能来钱的地方不多,改革开放以后大家都各奔钱程,光靠种地也只能糊张嘴。
母女两到的时候,张桂芬才刚刚出摊,市场上现在还没规范管理,到的早才能占到阴凉的位置。
“桂芬。”冯燕文远远的就过去打招呼。
张桂芬刚刚把车停好,见到冯燕文就笑:“刚刚过来,这一天天的,越来越热了。”
“卖的怎么样?”
“要看运气,碰上单位采购的来了,能卖的快一点,不过基本能卖完,你怎么过来了?”
冯燕文犹豫了一下,还是把现在难处跟张桂芬说了,说到母女两个连买几个西瓜的钱都拿不出,她倒是坦坦荡荡的:“徐梦想做生意,找你赊账拿两个瓜,要是成本能快些回来,我们下回拿瓜的时候再还你。”
说出口的时候,还觉得有些丢脸。
但话赶话都说到这里了,也只能厚着脸皮讲完。
张桂芬立马会意,笑容还是跟以前一样的自然:“没事儿,谁都有个难的时候,我生老大的时候你还记得不,那会儿难产,我婆婆又不肯送我去卫生所,还是你找了几个人带我过去的,大家谁都有这样的时候,别太难过了啊,你看你闺女那么孝顺,又那么懂事,以后肯定有好日子过的。”
她指着车子里面的西瓜:“只管先拿过去,等你啥时候有钱了啥时候给我,钱我给你算单位采购价,两毛钱一斤。”
当下的西瓜是两毛五,如果冯燕文要做生意,肯定要留点利润。
但人家单位采购是一次十个八个的,冯燕文又要不了那么多,但她还是谢过了。
两人决定拿四个,一个冯燕文抱着,另外带了个背篓,篓子里头还能再放三个。
张桂芬帮着忙挑了四个很大的西瓜,过了称一共是八十多斤,算的八十斤,母女两个着西瓜就往回走,这一路两人都很小心,生怕磕着碰着这瓜了,先把西瓜放到火车站,冯燕文守着,徐梦自己回去拿工具。
这一次徐梦准备的就比昨天充分多了,一个破旧的小桶,这是拿来装瓜皮的,垃圾可不能乱丢,一个干净的小桶,装着清水,防着人吃瓜脏了要洗手,另外就是西瓜刀、水壶跟毛巾等物。
等到火车站的时候,都有些热了。
冯燕文打开了水壶喝了点水,就坐在徐梦边上,只是两人都没做过生意,要她在那么多人面前吆喝,她还有些放不开。
今儿跟昨儿还不一样,昨儿个是那小姑娘的妈妈主动去问,徐梦做个顺水推舟的买卖,但今天是要重新开张,就需要自己吆喝,但上辈子这种事她也不是没干过。
不过俩女的坐的地方阴凉,走路的人也多,加上前面摆几个大西瓜,还是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徐梦沉了一口气,大声吆喝起来:“卖西瓜了,切片的西瓜,五毛钱一块,这个天气吃上一块西瓜,又解渴又解暑,叔叔您要不要买块瓜,阿姨这么热,吃块西瓜吧。”
她人长的好看,先是赢了三分。
这嘴皮子是在胡同里练出来的,每天见人就喊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叫外人她也一点都不尴尬,真的吆喝起来发现其实就是那么回事,把这些陌生人当做胡同里的邻居好了,慢慢的她就放开了些。
很快,就有人注意到了她。
别说,还别说,火车站这地方鱼龙混杂,有过来务工的老乡,也有来京旅游的游客,有穷人有富人,有男的有女的,可真是什么人都有,只要你脸皮够厚,一天都能做不少生意。
本地人就不说了,外地的游客首先就注意到了这种新奇的卖瓜方式。
这年头能来京旅游的,谁也不能是穷的响叮当跑来逃难的,谁来了外地都不会亏待自己,有些游客坐了几天的火车才到京市,在这车上又是缺水又是饿的,憋到了这里,一下车想到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啊。
对,就是吃。
先吃一口,舒坦了再干别的。
徐梦跟冯燕文这地方赶巧,是下车游客最多的地方,要摆几个西瓜可能无人在意,但是要有人卖西瓜,可真是一件大稀奇,而且细细一问,还是切片卖的西瓜。
要不说这年头的人就是愿意凑个热闹呢,有个小干部打扮的人问:“一块块的卖,你这也是挺会做生意的,我家三口人,一人切一块下来,对了垃圾怎么扔啊,我外地来的,听说乱扔垃圾,有红袖章揪住了罚款。”
徐梦比了比,麻溜的切下来三片,还是照着昨天那样,只留一手拿瓜的位置,一是方便人咬着吃,而是方便人处理瓜皮,剩下的瓜皮,她就丢到那个小桶子里面了。
“是呢,现在抓卫生管的可严,让街道的人看到了会批评教育的,有些是会罚款,您吃完就丢小桶子里头,我负责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