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姜恒远真是好大狗胆,居然还想与我一决雌雄。好,我这就率领大军,南下南?,与之决战。”袁绍听了此消息,又气又怒,当即就想率军前往南?。“明公不可。如今情况不明,且那姜恒远已在南?准备多时。明公仓促带兵前往与之交战,怕是中了其计。且我军远道而来,需要休整两日。不若趁此时间,弄清敌情再说。”审配见袁绍因怒兴兵,当即劝阻道。袁绍听了审配的话,也渐渐冷静了下来。于是袁绍带领大军又在薄落亭休整了两日。期间,袁绍也收到远在邺城传回的消息。言:邺城并未被姜滔大军攻破。其只是在邺城外挖建壕沟,这些壕沟又深又宽,又被姜滔派人沟通了漳水,以漳水灌城。如此,使邺城四面被围,城中兵马不好出城。而城外又有姜滔大军镇守,这才让邺城被与外界断了联系。听到姜滔如此手段,袁绍等人皆是对此十分惊讶。“此真乃鬼才之计也。”不过在确定了邺城还未被姜滔大军攻破之后,袁绍军中众将领皆是松了一口气。而同时,周围各地斥候相继来报,袁绍等人很快也弄清了局势。了解了姜滔在各处的驻军情况。就连监军沮授,也不得不惊叹此围城之策。“这姜恒远还真是准备充足啊。其分营各处,扼守我南下要害之地。只是其兵马远少于我,优势在我。我何惧之?”等袁绍弄清局势,其反而安心不少。至少暂时没有发现姜滔有什么阴谋诡计之类的。“明公,如今看来,那姜滔正是想引明公带军前往南?。想必南?定有重兵守卫,且准备充分。不若明公带军另寻他处南下,如此可让那姜恒远之准备功亏一篑。”沮授向袁绍建言道。袁绍听了,也觉得有些道理,正想同意。却又听到审配道:“南?扼守漳水,而漳水是我军南下最近也是最易的路线。若是我军因为姜恒远大军驻军与此,就绕道而行的话?那又有何处可走?如今南下各路线皆有姜滔派兵驻守。就算我等绕道而行,也皆有阻挡。且那姜滔亦可带兵前往支援。如此,我等费时不说,仍然要先击溃姜滔的阻挡才行。何不就直接从南?而过呢?”审配认为,走其他路线,也都面临阻挡。那又何必折腾,不如直接南下攻破南?。“确实如此,若是我等在南?就将姜恒远击溃,那说不定也无需我等支援邺城。姜恒远之兵在听到其溃败后,想必皆会争先恐后,逃离冀州。”郭图也是赞成直接与姜滔决战,于此,可一劳永逸。“南?狭小,根本不能发挥我军兵多的优势。”沮授仍然反对直接南下南?,与准备多时的姜滔在那里决战。“明公可派淳于琼率众攻略漳水左岸的南宫城。南宫也是南下的一处通道。若是那姜恒远分兵前去营救,明公带领大军攻打南?就会更加容易。若是那姜恒远不派兵前去营救,那我军便可攻破南宫城,由漳水左岸一路南下,救援邺城。”审配再次向袁绍建议道。袁绍听了审配的话,当即同意了此策。于是次日,袁绍大军分兵三路。袁绍为统帅,审配为军师,许攸、辛评为谋士。袁绍又自领中路,陈琳为主簿、郭图为行军司马;高览、张颉、马延为步军校尉、张合为屯骑校尉、吕旷为射声校尉…共三万余兵马,负责攻打姜滔所在的南?。东路大军以淳于琼为监军将军,吕威璜、眭元进为步军校尉;赵叡、韩定为骑兵司马…连同安平相王摩带领的五千郡兵;共两万五千大军,负责攻打漳水左岸的南宫。西路则是由沮授为监军都督,蒋奇为步军校尉,吕翔为射声司马…连同巨鹿太守张导带领的五千郡兵。共一万五千余兵马,负责从廮陶南下,进驻赵国柏人城,做出从西路南下的样子。实则只是为迷惑姜滔大军。如此,袁绍大军共七万余兵马,分兵三路,南下攻打姜滔,救援邺城。兴平二年(195年)九月下,当姜滔在南?得知袁绍三路南下时,心中还是有些紧张。冀州不愧是天下第一大州,一个州就能养这么多兵马。此时南?,姜滔只有谭绍、朱灵、赵云、高顺、李进等部,不过一万七千兵马左右。陈玉所部此时还未到达。面对袁绍中路的三万余大军,姜滔只得全力应对。同时不由为其他东西两路的守军担心。特别是漳水左岸的南宫,守军不过万余人,不知能否抵挡住袁绍的东路大军。不过此时姜滔本部根本没有兵力前去支援。,!“使君不可分心,当先抵抗住袁绍的中路大军,再看局势发展在做决定。”郭嘉在一旁劝解道。姜滔听了郭嘉的话,也只得点点头。当袁绍带领三万余袁军主力接近南?时,见姜滔居然在南?城外修建营垒,看来是打算与自己在城外合战。其见姜滔将营寨修建的如此宽广,将漳水右岸都围堵了起来。于是袁绍便令大军,在北面先安营扎寨,准备明日再发动进攻。姜滔见此,本打算派赵云带领骑兵前去突营。但是被郭嘉所阻。“那袁本初自与公孙瓒交战之后,吃了公孙瓒骑兵的亏,也算找到了对付骑兵的办法。其步卒有很多都装备了弓弩。若是使君派赵云带领骑兵此时前去突营,想来袁绍早有准备。若是其以弓弩齐射,怕是我骑兵会死伤惨重。且如此也发挥不出我骑兵的优势。不若先影藏我骑兵之利,待后来给与袁军关键一击。”听了郭嘉的,姜滔也明白了过来。那袁绍自从和公孙瓒交战之后,其步卒就开始配备弓弩,专门对付骑兵突袭。此时阵地战,发挥不出自己骑兵装备骑兵三件套之后的优势。于是姜滔只能让赵云带领骑兵,只负责驻守后方南?城,暂时不用出站。至于前线,就先交给谭绍、朱灵、高顺、李进等部应对。其实也主要是谭绍、朱灵两部一万兵马。高顺、李进两部最为精兵,以只是用作后备力量。:()三国:庶民崛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