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修炼心灵的力量是什么 > 欲望欲望是一把双刃剑(第1页)

欲望欲望是一把双刃剑(第1页)

印度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说:“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欲望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如果你能掌控自己的欲望,你将拥有驾驭一切的威力,并将无往而不胜,成为不凡的人。

别让欲望蒙蔽心灵

有一个扫地和尚的故事,说的是一座县城里,有一位老和尚,每天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扫地,从寺院扫到寺外,从大街扫到城外,一直扫出离城十几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小城里的年轻人,从小就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那些做了爷爷的,从小也看见这个老和尚在扫地。老和尚虽然很老很老了,就像一株古老的松树,不见它再抽枝发芽,可也不再见衰老。

有一天老和尚坐在蒲团上,安然圆寂了,可小城里的人谁也不知道他活了多少岁。过了若干年,一位长者走过城外的一座小桥,见桥石上镌着字,字迹大都磨损,老者仔细辨认,才知道石上镌着的正是那位老和尚的传记。根据老和尚遗留的度牒记载推算,他享年137岁。

据说军阀孙传芳部队有一位将军在这小城扎营时,突然起意要放下屠刀,恳求老和尚收他为佛门弟子。这位将军丢下他的兵丁,拿着扫把,跟在老和尚的身后扫地。老和尚心中自是了然,向他唱了一首偈:

扫地扫地扫心地,

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都把心地扫,

世上无处不净地。

现代人也许会讥笑这位老和尚除了扫地,扫地,还是扫地,生活太平淡、太清苦、太寂寞、太没戏。其实这位老和尚就是在这平淡中,给小城扫出了一片净土,为自己扫出了心中的清净,扫出了137岁高寿,谁能说这平淡不是人生智慧的提炼?这个故事就说明了平淡对人心清静的重要。

法国杰出的启蒙哲学家卢梭认为现代人物欲太盛,他说:“十岁时被点心、二十岁被恋人、三十岁被快乐、四十岁被野心、五十岁被贪婪所俘虏。人到什么时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人心不能清净,是因为物欲太盛。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欲望。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尤其是现代社会物欲更具诱惑力,如果管不住自己的欲望,任它随心所欲,就必然会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幸。

有位老总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上“自由人”。有人问他何故要给自己加上这么个头衔,他说:“我现在离了婚,无牵无挂,在公司里我说了算,在外面可以随心所欲。”他的话语刚落,包里的手机就响了。他掏出手机听了不大一会儿,脸色骤变,匆匆向别人告辞说:“有人把我告了,我得马上到工商局去一趟。”其实,“一个人自由不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能时时顺心尽意。”这位老总虽然有权有钱,可以随心所欲,但这一切并不等于自由。因为别人告他,除了诬陷之外,八成与自己随心所欲有关。哲人说:“人的自由并不仅仅是在于做他愿意做的事,而在于永远做他不愿做的事。”这句话提醒人们,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有规则的。有了行为的不自由,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精神自由的人,大多能慎物节缘,自甘平淡,保持一种宁静的超然心境。做起事来,不慌不忙,不躁不乱,井然有序。面对外界的各种变化不惊不惧,不愠不怒,不暴不躁。面对物质引诱,心不动,手不痒。没有小肚鸡肠带来的烦恼,没有功名利禄的拖累。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白天知足常乐,夜里睡觉安宁,走路感觉踏实,蓦然回首时没有遗憾。人体的神经系统常处于一种稳定、平衡、有规律的正常状态。这才是心灵的最大舒展。我们再看看那些拒绝平淡者,他们管不住自己的物欲,有的掉了脑袋,有的当了囚犯,有的虽然侥幸没有被检举揭发出来,但他们整天心惊胆战,心里却失去了自由。

在追名逐利惟恐不及的现代社会里,不要小瞧这不起眼的平淡的心态,它能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它能抗拒物欲的诱惑,帮你事业有成。有了它,上帝不会忘记你,会教你彻悟人生的真谛,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即使上帝忘了你,也不要紧,最起码你还会落个淡然适然,不急不躁,不至于让心猿意马把你搅得心神不安。

如果一个人有太多的物欲和虚荣心,那么他在行走时,就会因这些重负而寸步难行。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犹豫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用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他又没有办法赶走那只老鼠,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到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子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他找到了一个单身汉,于是就带着这无家可归的单身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单身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

这个故事就这样继续演变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到了后来,也许是半年以后,整个村庄都搬到山上去了。一个人如果物欲太盛,那么他的心就永远难以平静,也就谈不上修身养性了。

幸福与欲望

幸福是一个很抽象的词语。什么是幸福的定义呢?查一查《现代汉语词典》: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生活、境遇称心如意。

那么心情舒畅、称心如意又如何获得呢?

《辞海》里对幸福的解释比较细致具体:人们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预定目标和理想时感到的满足的状况和体验。对幸福涵义的理解因理想、追求的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无产阶级的幸福感建立在集体主义基础上,认为人们的幸福生活,不仅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个人幸福来源于集体幸福,集体幸福高于个人幸福,幸福不仅在于享受,更不仅在于个人享受,而主要在于劳动、斗争和创造的过程。

只要是人,每时每刻都有着欲望存在。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有欲望,确切地说在娘胎里就有了想见到外面世界的欲望。如果没有欲望就不是人了,那可能就是神、佛,是圣人了。

人的欲望,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变成魔鬼,而处理好了就会变成幸福。没有实现欲望之前都有得不到之痛苦,实现了,就会心情舒畅、称心如意,产生一种喜悦心情,那就是一种幸福。

其实人的欲望就是幸福和痛苦的根源,也可以说是他们的母亲。没有欲望,人就没有幸福和痛苦的感受。

欲望会因为每天所遇到事物的不同,也有所不同。人们在生命中的每一个不同阶段,自然对幸福的理解会有所不同。几个月大的婴儿,肚子饿了,哇哇大哭,只要能含着母亲的奶头,吮吸着母乳,就很满足,获得了幸福,哭声也就荡然无存了;蹒跚学步的小孩,得到心爱的玩具和棒棒糖,在妈妈的温暖怀抱里撒娇,对他来讲就是一种幸福;上学的小朋友,只要能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赞扬,就会心情预愉悦……热恋中的情侣,手牵着手逛商场,或互相偎依在公园的椅子上,一起分享只属于两个人的浪漫,也是一种幸福;结了婚的夫妇,不用为柴米油盐、芝麻大点儿的小事而争吵,和孩子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也是他们的一种幸福……年入古稀的老人,希望远在他乡的儿子或女儿平平安安,过年能够回家看看,聚在一起吃顿热腾腾的团圆饭,就是一种幸福。

我们回顾整个人类历史,会发现伟人们对幸福涵义又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说:幸福的不是体力,也不是金钱,而是正义和多才;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认为:在于为别人而活;世界著名的语言大师萧伯纳却认为:人们不能建筑幸福的生活,我们就没有任何权力享受幸福;这正如没有创造财富就无权享受财富一样;而欧洲著名诗人、思想家歌德:能把自己生命的终点和起点联接起来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认为: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世界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则认为: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由上可见,伟人们对幸福的感受,或是牺牲,或是奉献,或是珍惜,或是自戒……这都同他们的理想有着很大的关系。

金钱不是幸福的唯一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