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从武王伐纣开始建立千年世家 > 第327章(第2页)

第327章(第2页)

刘彻听到洛景的三个问题若有所思,又听到洛景后面的话,说道:“朕听闻这世上没有不变的法度,没有不易的规则,先帝所行之道,从高皇后时起,到现在一甲子左右了,按照天道的规则,应该有所变化。

朕需要这方面的贤才,应该向天下有才能的人发布诏书,寻求天下人的看法,只要是能够提出见解的,纵然是一介布衣,也应当毫不吝啬的赐予三公九卿之位,以此表达朕对贤才和新政的渴求之心。”

改制!

这仿佛是篆刻在每一任大汉皇帝血脉之中的基因,每一代皇帝登基之后都要改制。

这实际上正是历史赋予大汉皇帝的宿命,秦王朝存在的时间太短,刚刚统一天下就崩殂,它对天下最大的贡献,大概就是证明了郡县制还不能作为实实在在的制度存在于这片土地上,以及不能太过分的使用人力物力,那些终日种地的农民,一旦反抗起来,是足以摧毁一个帝国的根基的。

汉王朝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肩负着要为天下人寻找从封建时代到帝制时代道路的重任,直到现在,前面的几代皇帝和摄政都做的很好,到了刘彻这一代,他自然有自己的历史使命。

一个人吃饱了,就应该干活了。

一个国家兴盛起来了,它所应该背负的责任就自然而然的降临了。

……

洛景从长乐宫离开,今日他和刘彻在宫室之中谈了许久,可以说是相谈甚欢,但洛景还是能够感受到两人之间的那种隔阂,这种隔阂是生来就有的,两人纵然是再君臣得宜,这也是改变不了的。

“想要改变这样的盛世,要为天下人寻找新的道路,那该是何等的帝王呢?”

洛景心中思索着,刘彻目前为止的操作都是一个优秀的帝王,尤其是他面对先辈所创造的盛世,却敢于求变,这是很难得的。

但效果如何,还要看他日后的表现,至少在现在,洛景非常愿意将自己那些用不到的资源送给刘彻来掌控局势。

“咚!”

随着洛景踏出宫门,那扇沉重的门重重地落下。

————

汉王朝的伟大不需要笔者用繁华的文辞去赘述,只需要简简单单的一句——“在诸夏文明经历数百年的战乱之后,它成功的为文明注入了新的动力,经历了无数的改制,每一道改制都切实的改变了整个民族的底色。”

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拥有着极少人才能够拥有的罕见卓识,在他刚刚成为这个庞大的王朝统治者后,面对着鼎盛的王朝,他并没有沉迷于盛世的繁华之中,而是发起了一场深刻的求变之路,笔者将会尽可能的描述这个伟大帝王的一生。——《汉王朝兴衰史》

卫青

刘彻向整个天下颁布了自己的第一条诏令,是有关于求贤的,如今的大汉朝所实行的是察举制,主要由王侯公卿举荐官员,直接出仕,还有一种则是从各个郡国之中挑选那些有品德的人,进入太学之中,作为官员的后备,皇帝随时可能从这里挑选人出仕。

这就是“察举优异之士、高尚之人,以充国政”,即“察秀才,举孝廉,尚忠义,致仁道”,这是一种改良版的察举制。

它当然不如后世的科举制更加公平和先进,但在这个时代,它是非常先进的制度。

它先进在于有了一种评判人才的体系,而且这种体系是包含着品德评价的,洛氏对唯才是举的观点是有一些不满的。

这种思想是从姬昭开始的,现在的人总以为自己已经见过了道德败坏,但是姬昭见过的却更多,如果一个世界没有道德和法制的约束,那就是乱世,最可怕的就是五代十国,简直就是人间地狱。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道德只有法制,那就会出现无数钻法律漏洞,然后义正严词的说,这是合法的,我是守法公民。

越深入社会,就越发现道德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德治为主,法治为辅,因为法治只提供底线,一个社会的繁荣昌盛以及正面建设是建立在德治上的。

或者可以说,如果法律不保护道德的顺利实施,那这条法律是应当改变的。

这世上有才之人随处可见,甚至就在山野之中都有能用之人,但是品德高尚的人却是难以见到的。

德行不高,越有才学越可怕,一个无德的匹夫不过能杀一人,但是一个无德的大才却能害天下,没有德行越有才华越不能让他进入官场,这是洛新这些年执政的准则。

“朕尝闻:

自古以来不重视兵事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自古以来不重视将领的国家没有不衰弱的,自古以来不重视士卒的国家没有军队不涣散的。

大汉经历了高皇帝、孝惠皇帝、孝文皇帝的休养生息,到如今承平数十年了,中原之繁盛超越了往昔任何时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