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执政方针一定是一以贯之的,至少不能朝令夕改。
很多时候执政思想是不能共存的,就像黄老和儒家一样,不能既要大政府,又要小政府。
“法家阴诡之术,难登大雅之堂,不能作为陛下向臣民宣扬教化的典籍。
黄老之术贯彻了数十年,弊端已经渐渐出现,该是时候弃用。
墨家注重实用,日后开垦耕地,修建水利,乃至于改进农具,制造兵器等等,都需要他们。”
刘恒沉吟道:“那就是只剩下儒家了,贾卿就是儒家学子,的确是品行高洁,才能出众,但儒家派系众多,有治《孟子》、治《洛宫春秋》、治《诗》、治《周礼》、治《书》,乃至于《易》、《荀子》等等,朕又该用哪一家呢?”
太学之中儒家博士占据半壁江山,就是因为儒家的优良传统,儒家有两大法宝,第一是善于学习别人进步的然后改头换面,第二则是极其的重视教育,甚至教育子弟比做官还要重要。
秦朝用三晋法家,大汉主要用黄老休养生息,儒家有许多子弟出仕,但是儒家的治国思想一直没有用武之地。
这种情况儒家已经习惯了,大儒们秉承着孔子的思想,政治上不顺利,就传播思想,屈身守分,以待天时,在广袤的山东大地上,到处开办私学,大批优秀的人才投入了儒家的麾下。
贾谊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已经坐到了三公高位,就等时机一到,开始推行儒家的理想。
刘恒又问道:“若是选择了某一家思想,那其他家又该如何呢?没了朝廷支持,恐怕很快就会衰落下去。”
洛景道:“任由其自由发展即可,不要堵塞他们做官的道路,自然能生存下去。
这数十年来用黄老治国,但儒法两家入仕之人也不少,朝廷制定大政,官吏愿意遵从执行,那就用之。
百家争鸣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是太学要置十三经,而不是单纯的一家经书的道理。
若是日后陛下所选择的这一家思想不适宜大汉形势了,那就从太学之中选取其他家思想即可。”
刘恒在殿中不断的踱步思考着,他一直都在思虑自己应当为大汉的天下做些什么,不是简简单单的做个守成之主,那不是先辈对自己的期许。
不多久,禁中下旨,召集儒家诸经学博士进宫,皇帝要亲自策问他们,这道旨意一下,其余诸家就是面色大变,明白皇帝已经做出了选择,尤其是黄老道家,更是如丧考妣。
但禁中很快就下旨,“还请诸家博士静在太学研习经典,陛下对诸位还有重用。”
皇帝的态度让这些人心中升起了希望,至少没有赶尽杀绝,断绝道统,不用灰溜溜的回到山东,甚至托庇于昭城了。
儒家治不同经书的十几家进宫之后,见到了那个看起来还颇为年轻的皇帝,太学祭酒洛景和御史大夫贾谊伴在皇帝身边。
相互问候之后,刘恒立刻就抛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诸位都是博学之人,朕想要知道,如今的大汉需要什么?”一上来就是最根本的问题,这让诸家都有些没想到,但这正是他们来到这里的缘由,向皇帝兜售自家的治国思想。
“陛下,天下之重,在一统!”
一道响亮的声音响起,刘恒眼前一亮,洛景低声道:“陛下,是治《洛宫春秋·尊王》经的博士。”
《洛宫春秋》有《执政》和《尊王》两篇,《执政》是洛明公做作,《尊王》是孔子所作。
治《洛宫春秋·执政》可谓是带着镣铐跳舞了,因为洛氏不仅仅在世上,关键是还位高权重,是最顶级的学阀。
那么阐述其中思想的时候,就不能胡编乱造,而是要真正的揣摩其中的意味。
换句话说,就是要揣摩洛氏想要什么思想出现在世上,这可就太难了。
《尊王》就好很多,因为孔家势力不行,在儒门之中地位虽然高,但能与之相提并论的还是不少。
不过治《尊王》有一个极大的弱点。
那就是《尊王》是孔子揣摩《执政》写出来的,是对洛明公思想的一种揣摩,所以随时都可能会遭到洛氏典籍的暴打。
刘恒问道:“博士请言之。”
“先贤作春秋,自古太平之世,皆君有德而令一行也。”
“素王制作礼乐,诸侯听从天子的命令,互相之间没有征伐,面对蛮夷团结一心,这就是邦周兴盛的缘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