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说的,极有可能就是真相。
起码有一点房玄龄说的没错,那就是神庙大祭司完成了对于西域诸国的大致整合,让西域诸国在暗面上已经聚合在神庙之下。
即,现在的西域诸国,表面上服从天可汗的调遣,但实际上,天可汗的权力已经被大幅度限制,如果天可汗没有理由的派遣军队进入西域,不仅仅征集不到仆从军,还极有可能会遭遇其他国家的联合围堵。
李世民在御座上沉思,诸位宰相纷纷皱着眉头,李世民望向端坐在左手边听政的太子李治,“太子,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看。”
从李治被立于太子后,李世民就一直将他带在身边,随时随地传授他为君之道,政事堂会议,自然就是最能学习的场合,所以李治基本上参与了这几年,所有的政事堂会议。
他还是颇有些天姿的,至少不是那种蠢人。
李治听到他父皇突然提问,已经习惯,不再如一开始会紧张,略一思索后便沉声道:“父皇,儿子以为,如今我大唐内部被王公分封牵扯精力,而且辽东的齐王兄正处于关键时刻,迁徙人口耗费颇多,面对铁桶一般的西域,实在不是开战的好时机。
况且现在西域诸国,皆尊奉天可汗号令,大多数朝贡也按时进行,神庙大祭司并未有反大唐的言论流出,也没有同大唐为敌的意思,大唐不应当凭空树立如此强大的敌人。
尤其是现在大唐恐怕难以击败西域,付出巨大代价,去征服一片并不和大唐为敌的疆域,儿子以为略有些不妥。”
李治发言还是比较保守的,但表达出来的意思,却很明确,那就是不赞同开战,不赞同征讨西域。
说完之后,他就神情有些紧张的望向了他父皇,等待着李世民的反应,这番话也是他早就猜到李世民可能会问,所以根据李世民的性格准备好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
李世民脸上现出欣喜的笑容,既而开怀大笑,他是真的高兴,殿中略有些凝重的气氛,瞬间消散一空,李治心中大喜,李世民便笑便感慨,“那位神庙大祭司,是个人杰,现在的西域是铁板一块,即便是大唐,也要付出大量的代价,还不一定能得胜。
朕对于西域的犹豫,就是担心如果朕去世后,如果太子你不能解决西域问题,那该怎么办呢?
朕不想把问题留到未来。
所以心中一直存着出兵的想法。
但现在看来朕不需要担心了,只要大唐后继有人,朕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西域现在的强大,在于那位神庙大祭司,能够统率诸国,这让我大唐天军无从下手,只能强行跨越万里的粮道去硬拼。
但朕记得那位神庙大祭司,比吏部尚书还要大,对吧?”
一直一言不发的洛玄辰突然被点名,只能无奈点头道:“回陛下,比臣还要大十岁。”
洛玄日和洛玄奘的年龄是比后面兄弟大了不少的,洛玄日已经去世,洛玄奘也年老了。
李世民笑道:“一个人再强,那也是肉体凡胎,总会有去世的时候,这世上的事,不都是因为人而兴盛,又因为人而衰败吗?
现在中原因为朕以及诸卿而兴盛,西域因为那位神庙大祭司而强盛。
等到那位大祭司去世后呢?
继任的神庙大祭司还能有这份统率诸国的本事吗?
如果没有,那就是大唐的时代了。
朕不准备和他拼一时之长短,一个帝国,有的是时间,看云卷云舒,风起风落。”
李世民这话的意思就很简单了,不对西域强行动手了,静待西域自己出现变故,就如同往常每一次大唐所做的那样,先等敌人内部出现问题,身为一个大帝国,就是要有这样的战略定性。
听到天子终于彻底将对西域政策定下来,诸位宰相有种发自内心的疲倦,这件事拖得实在是太久了。
李世民说完凡人论后,不曾停下,又说道:“虽然不对西域出兵,但有些东西是不能让步。
现在商队通行极西的税率有些高,我大唐所能够收取的商税便变低了,这是一个问题。
理藩院、尚书省,要将这些年中,大唐和西域间急需解决的问题,列一个清单出来,这些问题都要磋商解决掉。
以及最重要的,天子和神庙大祭司,孰高孰低,终究是要分个高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