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接过一看,不由脸色微变。
兵部传来消息说,薛仁贵斩首的三万首级之中,竟有一半是降卒。
这消息还是苏定方送来的。
薛仁贵那边对此事竟只字不提,所以兵部直到现在才知道。
李治发愣之际,刘充媛也坐了起来,默默帮他穿着衣服。
李治回过神来,朝王伏胜问道:「只有这份奏章吗?」
王伏胜道:「暂时只有这份奏章,也许过一会,会有新的消息传来。」
李治沉声道:「派人去两省和兵部守着,有关于薛仁贵的任何消息,立刻回传。」
一个时辰后,李治刚到甘露殿,兵部又收到薛仁贵的奏章。
兵部官员都来不及摸一下,就被内侍拿到李治手中。
李治看完以后,沉默良久,道:「传旨高有道他们几个,倘若今日有关薛仁贵的奏章,全部集中起来,送到正殿。」
王伏胜应诺下去了。
整个上午,李治都在翻看国史。
尤其是关于杀降的记载,记录只有一件,那就是杀单雄信之事。
动手的是李世民,传旨的是李渊。
李治相信一定还有杀降事件,只是没有记载罢了。
唐高宗记忆中,隐约就有李世民在夏县屠城的印象。
便在这时,王伏胜来报,说今日的奏章,已都送到甘露殿正殿。
李治离开寝殿,来到正殿。
今日分类的奏章,已多了一沓,全是关于薛仁贵的奏章。
李治拿起来细看,眉头不禁皱了起来。
这些奏章,全是弹劾薛仁贵的,没有一封为他说情。
尤其是武将们,全部选择观望,无一人上奏。
李治叹了口气,这也正常。
唐朝尚武,却并不鼓励杀降。
唐朝对外族施行的是羁摩政策,先打一场,然后安抚,册封官职,设立羁摩州,使其成为大唐领土。
倘若杀降之事不严惩,其他武将也会效仿。
到时,唐军纵然前线取胜,敌军也会顽抗到底,不会臣服大唐。
战斗就会一直持续下去,成为大唐负担。
不过薛仁贵杀降是有原因的,而且他立下大功,又是自己一手提拔,李治并不想处罚他。
如今的局面,就算公布薛仁贵杀降的理由,官员们也未必肯接受,需得做些布置才行。
李治正思索时,一名内侍来报,说:「大家,高有道求见。」
「传他觐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