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郊新开的一个调味品厂招工,要求下乡满二年以上的知青,男女不限,这次名额还算多,有八个。
知青们一下子又精神抖擞起来。
目前,丰水大队除开已经做了老师的四个人,以及去年来的朱玉羽和今年来的吴小东还没有到达年限,以及叶欣不参加,有意向参加此次招工的知青共六人。
有了两名驻公社知青办的干部负责知青的招工报名推荐工作,倒是省了大队长奔波操劳。
结果很快出来了。
丰水大队竟然有一个人选上了,是赵中华!
赵中华自然是欣喜若狂,喜气洋洋,回来后立刻着手收拾行李,办离开的手续。跟当初郑文文离开的时候一样仓促。
而其他知青又经历一次大起大落,心情可谓糟糕。
就连一向怡然自得的崔时宇和李英丽,也不禁开始消极起来,毕竟算起来他们下乡也三四年了,吃够了乡下的苦,不想再在这种封闭偏僻的山村消磨下去,想进城。
另外,目前还住在宿舍里的知青,孙维强是资历最老的,却被后来的赵中华赶上了,自己这么多年一个机会都没捞着,一下子心态也崩了。
还是两名知青干部工作到位,及时耐心地谈心谈话,才安抚下来。
十一月下旬,赵中华跟知青同伴们告别,包袱款款地离开了这个生活五年的地方。
这天,沈卓今天出门走诊了,不在家。
邮递员进村送信,叶欣除了收到叶欢寄给她的一封之后,竟然还收了一封沈卓的。
这倒是稀奇了。
沈卓没有什么亲朋,认识的人都在本地,这么几年来沈卓都没有跟别人书信往来的,怎么突然有人寄信给他?
看了看封面,是县里寄来的,署名是一个姓俞的人。
仔细想了想,她想起来了,「难道是一直帮助他学习的俞医生?」
叶欣觉得应该是了。前两年去县医院做婚前检查,时间不够,还拜托过俞医生寄检查报告的,所以知道他们家地址也正常。
就是不知道什么事。
晚上沈卓回来,听说之后也是有些好奇,放下医疗箱就先拆信看了。
叶欣在一边嗑瓜子,问:「俞医生信里说什么了?」
沈卓道:「之前俞医生说过,让我在乡下好好积累经验,学习进步,等过几年有机会了他推荐我考县医院去。」
叶欣记得这事,当时沈卓也跟她说过的,恍然:「现在机会来了?」
沈卓说:「差不多吧。」说着把信递给她看。
叶欣接过来,信中俞医生说,县医院已经确定明年春天招聘两名医生,其中一名中医。
他知道沈卓这两年在乡下做得很好,甚至声名鹊起,尤其是手头有一味安神助眠的药丸药效特别好。
鉴于他有那么好的行医经历,推荐到县医院并不难,希望他好好准备,抓住机会,明年春天一举考进县医院。
看完之后,叶欣很惊讶:「你的名声都传到县里去了??」
沈卓说:「可能是镇上有人进县城,跟亲朋好友说起。俞医生也就听说了一些。」
叶欣再看看信,还是惊讶:「那就是说,你私底下给人看病丶卖药的事情,也传出去了?咱们大队的人是不是也知道了,大队长知道不?什么态度,有没有找你说话。」
沈卓回答:「大队长知道有别的地方病人来找我看病,去年的时候,李光耀就汇报了。至于私下卖药的事情,年初时大队长也听说了,找我确认过。当时大队长不相信这药效,怕我胡闹,还亲自买了两颗回去吃,然后他说确实有效,晚上泡水喝了睡得好。还问能不能多弄一些在医疗站卖。我说已经卖完了,你原材料不好找。」
叶欣嘶了一声,「大队长要,你直接送他两颗就好了,怎么还能让他掏钱呢?」
沈卓说:「这可不行,你难得做出来的。而且还要跟你报帐呢。」
叶欣看着他认真的俊脸,一阵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