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看问题,自然不会只是看到表面。
南山工业园能够搞得有模有样,背后其实是南山技术实力的体现。
“他们跟岭南理工大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其实我们也可以考虑类似的方法,跟西交大、湖大、华中科大等学校成立一些合作的研究项目,充分的利用这些高校的资源。”
很显然,钟强觉得南山能够发展那么快,跟高校的合作分不开。
只是这一点王福并不完全认可。
“南山曹总的技术实力是非常高的,许多项目都是他带头研发的。”
“我们比亚迪现在没有这种带头人,那就要考虑多招人,依靠着人海战术的优势,尽快的研究出更多的零件出来。”
王福比亚迪的认知还是非常准确的。
搞电池研究,他们有不少经验丰富的员工。
但是搞汽车零部件研究的话,就差很多了。
这个时候多招募人,依靠人海战术,就是一种不得已的办法了。
当然了,这个时候各个自主品牌的研究院都是“皮尺部”,倒是不需要太多的创新。
掌握基本技能之后,就能在皮尺部里面发挥作用了。
像广告一样的毕业论文
南山工业园投产了,曹阳却是闲不下来。
这不,项长乐催他交论文了。
好在曹阳倒不是没有做准备。
所以当项长乐催他的时候,一篇名为《热冲压成型技术将成为车身强度提升和轻量化的关键》的论文,就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
作为汽车行业的研究型人员,项长乐虽然不是主攻车身设计,但是对于整车各个零件的情况都是比较了解的。
“小曹,这个热冲压成型技术,我在期刊上是有看到一些相关的介绍,但是国内现在应该连一条热冲压成型线都没有吧?”
“你在论文中直接说南山技术有限公司已经掌握了全套的热冲压成型技术,并且力推这种新技术在汽车上的运用,会不会得罪很多人?”
项长乐看问题跟曹阳有所不同。
国内现在大型的冲压厂家,基本上都是各个汽车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只有一些不是那么重要的支架等零件,才有机会给到民营企业。
像是羊城华强冲压厂,要不是羊城汽车集团的底蕴太过于薄弱,没有拿得出手的零部件子公司,羊城本田的冲压件生意,绝对是轮不到他来做的。
如今曹阳鼓吹一种国内的这些企业都没有掌握的技术来取代传统的冷冲压技术,这可是砸饭碗的行为啊。
到时候春城冲压、四环冲压、魔都托内、西风模冲……
这些厂得多恨南山?
国内企业没有掌握这个技术,要是主机厂要使用,那就只能给到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去做。
不说国产化率会不会降低,相关国内零部件厂家的利益绝对是会受损的。
“老师,这个问题没有那么严重。”
“先不说不是车身上所有的零部件都适合热冲压成型,各个主机厂的方向就不会完全相同。”
“根据我的调查,大众汽车、通用汽车、福特汽车这些欧美系的厂家,普遍倾向于使用热冲压成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