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率先打破了沉默,“没准我摸的这块砖头是明宣武年间的。”另一人嗤笑,“平遥始建于西周,你咋不说这块砖是二千多年前的。”研究生师兄曾来过平遥,“大家抓紧进城,天还亮着,边走边看,去招待所的路上有瓮城、脚楼和敌楼,有镖局,有民居,你们有眼福了。”一人道,“那可得感谢刚才的司机了,他一脚油门开走了,把我们这群寡货扔进了历史里。”李佳呐呐道,“我们到平遥了。”所有人的心中都是同样的感触,“我们到平遥了。”后记:后记1:1981年,阮仪三教授带12名同济建筑系学生保护和规划了平遥古城,用“平遥古城,阮仪三”、“平遥,刀下留城”,“平遥古城,同济建筑系”等关键词查询,能查到相关的纪实文章。平遥现有四条街以人名命名,纪念在平遥古城申遗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四位功臣,其中一条就叫阮仪三街。以下文字选自阮教授访谈录,交代一下这一个月内整理抢救出的资料图片,做出的新规划在平遥保护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问:当地政府接受这个新规划吗?阮仪三:那时候的人们,满脑子想着发展经济,不理解为什么要保护古城,明显不接受新规划。看到这种情形,我决定带上全部资料,进京“公关”。从平遥出发去北京那天,我借不到自行车,天上下着雨。我一个人背着图纸资料和行李,走了7公里路到火车站,带着一身泥浆,坐上当天的夜车到太原,再从太原转车去北京。到了北京,我找到了建设部和文化部的有关负责人,向他们汇报了平遥古城的重要文化价值。当时北京的几位有影响力的老专家都还在,如建设部高级工程师、全国政协城建组组长郑孝燮,文化部高级工程师、全国政协文化组组长罗哲文。罗哲文见到我的人间星河大学篇十二位学生,带来四辆自行车。城市改造被迫暂停,建筑系师生在平遥县城里人见人厌,连政府工作人员都直接说,“你们在学校搞研究就可以了,不要来管我们的经济建设。”因为有山西省建设委员会的支持,平遥县不得不负责师生们的吃住,但他们被安排在条件很差的招待所里,而且除了这家招待所,县城里其他几家饭馆都不肯做他们的生意,见了学生们进饭馆,直接骂出门或用脏水泼走,这种情况下,教授们使尽浑身解数,也没借到自行车,四辆自行车虽远远不够,但也算是解了燃眉之急。林栋哲的自行车真被开光了,阮教授骑着它四处奔波,找有关部门,找古城里最有价值的宅院。学生们分组,各组以“包干”的形式走访各古建筑,甚至顶着白眼进民居拍照、测绘,他们大部分时间没有车,只能花费时间步行在大街小巷中,在城墙周围、古街道上、民宅里做详细的测绘,拍下细节图片,记录下详细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