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寨子中部,黎峰转道去木匠家,跟人说了要求,也为铺子做宣传。
“我家要开个小铺子卖些米面油盐之类的东西,都跟县里一个价,往后叔叔婶子要买货,可以到我那儿。我也收干货,搭着卖点本地酒。平常我夫郎都在家,随时可以去。”
陆柳跟他站一块儿,木匠家的媳妇夫郎都打趣他:“县里人是不是都爱做生意啊?我们早几天就听说了,没想到你们风风火火的,这都办起来了?”
陆柳笑起来显傻气,瞧着真诚。
“我也没别的本事贴补家里,搭着卖卖东西。”
他突然灵光一闪,说了句伶俐话:“你们方便了,我也能挣几个铜板,大家都好了!”
他看哥哥说话,都说客人怎么怎么好,没说为着自家的这个那个。
还太生疏,就憋出一句。
一句也够用了,院里人都是笑:“跟县里一个价,那真是方便了。盐呢?盐也一个价吗?”
盐要盐引,一般人做不了这个生意。
从县里原价拿回来,再原价卖出去,图啥?
陆柳有点紧张,看向黎峰,黎峰点点头,他就跟人说:“也跟县里一个价,这不是大家方便吗?哪家哪户吃饭不要盐?我们铺子开起来,不会少了盐。”
日常生活能满足,寨子里的生意就搂过来大半了。
有的货不挣钱,有的货挣钱少。这都不是主要的,聚人才聚财。
陆柳还没学成语,不知道集腋成裘,但他知道碎布头攒多了,也能做衣裳。
黎峰跟木匠细说的时候,他跟院里人聊天,说起这个营生挣钱少、回本慢,他都笑眯眯的,说还能收山货,让大家伙照顾照顾生意。
他在笑,旁人就觉着他心里有底,对以后有盼头,原来对他们这间铺子不看好,这一番聊天过后,许多人都说:“县里来的,心里有主意,不挣钱的事哪会做?他要是真有门路,我就把山货卖给他。”
各家都是零散的几十斤、上百斤货,陆柳收货的价钱已经定下了,和县里一样,部分山货还比县里价高一点。大家省得来回跑。
等黎峰跟木匠定下桌子的尺寸和样式,交个订金,夫夫俩就往新村去。
新村里,参与打年糕的还是那些人,午饭后相继到陈桂枝这边坐等分钱。
今年打的年糕比往年多,大家坐一处,对即将到手的银子期盼着,纷纷说着要拿银子买什么、做什么。
三苗带着他夫郎苗小禾一块儿过来的,顺哥儿问苗小禾:“小禾哥,你们拿了银子要做什么?”
苗小禾要攒起来。他们才成亲,三苗待他好,还带他出去吃了羊汤,那东西贵。他再不想花钱了。
顺哥儿觉得没意思,又去找别人聊天。
聊着聊着,他亲大哥大嫂带着银子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