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茯苓一听到倭国人,不由得皱了皱眉。“你确定是倭国人?”赵学思点了点头,语气肯定:“金州这儿临着海,来来往往的有不少海外商人过来做生意,我来金州这么多天了,还能不认得倭国人?”“看那个人的衣着打扮,还有说话的口音,肯定是倭国人!”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云茯苓都对倭国没有什么好感。总觉得那弹丸之地生活的岛民,没憋什么好屁。这走私的生意,说不定就是温家与倭国人合作的。两者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一个运进来,一个送出去,天然就有合作的便利性。走私不仅仅可以把外面的东西弄进来,也可以把自家的东西卖去海外。黄金膏是在温家的金玉楼中售卖,说不定这黄金膏的来历,便与倭国有关。云茯苓心念微动,转而继续追问道:“然后呢?”赵学思道:“那个倭国人是来与温昭谈粮食生意的。”“倭国人想通过温昭,弄到十船粮食。”云茯苓脸上闪过惊色,“十船粮食?”这个数目绝对不算小。云茯苓渡赤水江的时候,曾与船夫闲聊过。这个时代的运粮船只,普通的民用船只可以运个两三千石,再大一些的可以运个五六千石。最大的是官造的那种海船,一次可运万石粮食。不过能运万石粮的海船并不多。倭国人要运粮食,用的应该是那种能运五六千石粮的海船。按照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一艘船五千石来算,一艘船便是三百吨。十船便是三千吨。三千吨的粮食啊,倭国人可真是敢开口。时下生产水平并不高,一亩好地的年产量也就在三石左右。这还是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若是天公不作美,旱点涝点,连三石的产量都没有。更何况好地都要养很长时间,庄户人家的地怎么可能块块都是好地。云茯苓刚穿过来的时候,便是遇到大涝。整个村子的人因为洪灾,都被迫逃荒。也亏得在位的景是个不错的皇帝,朝中的大臣也有不少精明强干的能臣,及时制定了赈灾的应对措施。虽然逃荒的灾民得到了安置,但是不少人却失去了以前积攒的家当,被迫从头重来。可谓是苦心奋斗几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大启朝还没强大繁荣到人人吃饱穿暖,不再有人饿肚子的程度。自己的粮食都还不够吃呢,竟还有外人在惦记。云茯苓问道:“那个温昭答应了?”赵学思摇了摇头,“那可是十船粮食啊,他就算想答应,也弄不来那么多的粮食啊!”“凑个一船两船的卖给倭国,还有可能凑到,但是想凑到十船粮食,怎么可能呢?”“就算温家有做粮食生意,这十船粮食也不是那么好凑齐的!”“更何况朝廷是严禁粮食出口的,这风险用脚趾头想想就知道有多大了!”“那个温昭还算有点脑子,直接拒绝了!”“不过……”说到这儿,赵学思话锋一转,“不过那个穿着斗篷戴着面具的男人用手比划了几下,温昭就改了主意。”“他答应给那个倭国人两船粮食,不过倭国人要以武器来交换。”云茯苓挑了挑眉:“温昭要用武器来做交换,他这是想干吗?难道温家想造反吗?”如今天下承平,四海安定。景也算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老百姓的日子虽然过的不富裕,但比早些年兵荒马乱的时候要好多了。这种环境下,谁会想不开的要造反啊?更何况温家在金州是传承百年的世家豪族,族中也有不少子弟出仕的。在金州任职的地方官员,几乎都会尽量与温家交好,就怕得罪了温家这个地头蛇,在金州的日子不好过。在某种程度上,温家也算得上是金州的土皇帝了,要钱有钱,要权有权。而温昭作为二房嫡子,在长房一系没落沉寂的局面下,温家将来的家主之位,极有可能就是温昭来做了。放着大好的前程不要,举兵造反,温昭的脑子是进水了吗?赵学思露出个意味深长的笑来,“你也觉得那温昭脑子坏掉了吧?”云茯苓想了想,突然道:“事情的症结在那个穿着斗篷戴着面具的男人身上。”温昭最开始是直接拒绝的。是那个穿着斗篷戴着面具的男人做了几个手势,温昭才改变了主意,转而提出可以给倭国提供两船粮食,但要用武器来交换。那人把全身上下捂得严严实实不说,连声音都不出,只用手势来比划。除非他是个哑巴。可就算是个哑巴,行事这般遮遮掩掩的,肯定有问题。而且他一比划,温昭就看懂了他的意思,这两人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赵学思竖起大拇指:“嫂嫂聪慧!”他继续道:“那个穿着斗篷戴着面具的男人肯定有问题!”“不过,那个倭国人的嫌疑肯定也不小,王爷当时就怀疑黄金膏出现在金州,极有可能就是那个倭国人走私流进来的。”“所以那个倭国人离开时,王爷就和左指挥使跟了上去,想顺着那个倭国人这条线查出点什么来。”“我则留了下来,查一查那个穿着斗篷戴着面具的人,至少弄清楚他的真容。”“却没想到,盯着他的不止我一个人。”“偏偏那么寸,对方竟然行事不小心,弄出了动静来,被发现了。”“他们两边打起来的时候,好死不死地打到了我藏身的地方,殃及了我这条池鱼,然后我就暴露了。”“温昭和那个穿着斗篷戴着面具的人,就以为我们是一伙的,一出手就是杀招。”“得亏我习过武,工夫还不错,被砍了几刀拼死跑了出来。”“可恨害我暴露的那个人,实在太不讲义气了,趁着我打架的时候,那人瞅着个空子,竟然直接跑掉了!”“要不是我命大,又运气好遇到了影刃司的兄弟,这回多半小命就要交待在那个了!”:()王爷,王妃带崽在逃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