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效宋朝的制度,“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辅导太子,秩皆五品。】
【这就是后来内阁制的最早雏形。】
【不过朱元璋克勤不怠,重大政务皆自操威柄。】
【直到病重弥留之际,仍临朝决事如故。】
【因此,这些大学士对国家事务也鲜少参决,只备顾问而已。】
【直到朱棣当上皇帝以后。】
【命侍读解缙、胡广,编修黄淮,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
【“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从此以后,阁臣的设置成为常制,成为一个稳定的官僚机构。】
【并且明确规定其职责是参预机务。】
【明朝的内阁制度,这时基本形成。】
……
大宋·哲宗时期
赵煦看了半天,恍然大悟。
“删减版中书省?”
“初始版多相制?”
“你这要是碰到东汉那种情况,不又是外朝凌驾其上?”
“何苦来的。”
其余不提,只说那封驳票拟。
一旦有皇帝早崩幼主继位,那代皇帝草拟批答臣僚奏章的票拟就必定要下放于阁臣手中!
还是那句话,权力下放容易,回收可就难了!
但时候阁臣还可以利用票拟和皇帝召见的机会,干预朝政。那就是无丞相之名,而近似于丞相之实。
但你要说不设阁臣……
朱元璋自己都有点撑不住了,何况其他人?
“集权一时爽……”
老朱啊老朱……
……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看着天幕连连摇头。
“五品?”
“名小而权重。”
“自仁宣之后,明朝阁臣官阶骤升至从一品或正二品,兼任六部尚书。”
“嘉靖之后,不仅兼任六部尚书,而且兼署都察院,直接控制了部、院。”
原文在六#9a书吧看!
“阁臣之中,又分出辅、次辅、群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