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八百人起兵,以一隅对抗帝国。}
{短短四年时间,天翻地覆,拥有正义、名分、帝国财力和军事资源的建文帝败给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
{从表面上看,朱棣动叛乱,大逆不道至极,人人得而诛之。}
{然而,天下大义的道义力量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
{如果没有利益做后盾,任何道德戒律都只能是空洞的口号。}
{朱棣和朱允炆之间的争夺,既不是民族之间的斗争,也不是整个社会范围内利益格局的大调整。}
{只是老朱家的内部争斗。谁胜谁败,并不影响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利益。}
{大臣们都明白得很,反正天下是老朱家的,只要主子姓朱就行。}
{至于普通老百姓,连你姓不姓朱他们都不关心,只要有碗饭吃就会称呼你万岁。}
……
后周·世宗时期
郭荣用笔杆挠了挠头。
这大明自开国之君其就好像不太对劲。
原文在六#9a书吧看!
朱允炆压根就不该削藩。
不说明朝藩王跟西汉诸侯王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你又何必在老皇帝尸骨未寒时就火急火燎推翻旧政。
即使要削,拿朱元璋的名义个遗诏,叫诸王奔丧,想怎么办还不是他朱允炆一句话的事情。
非得打仗还打输了。
李景隆是你亲戚,也是燕王亲戚啊。
“输叛贼手里和输真龙天子手里。”
“那意义可是大不一样啊。”
……
【至于建文帝……】
【《明太宗实录》是这样记载的:“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与耶?吾来为扶翼尔为善,尔竟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明史》则记载:“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
{朱允炆大概率是放火烧宫逃了。}
{明史专家黄云眉教授曾在《明史考证》中引《马生龙凤凰台记事》}
{“宫中阴沟,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阔八尺,足行一人一马,备临祸潜出,可谓深思熟虑矣”}
{而南京太平门附近一家工厂在建新工厂楼时,也曾挖出了一段地道,地道的地方就在原来明皇宫的旁边。}
{地道高度大约在2。5米左右,宽度在2米左右,与史料记载基本相符。}
{毕竟,不管真死假死,朱棣对外都要一口咬定朱允炆死了,还得是自尽,只有这样才符合他的利益。}
{而且,万历皇帝也问过张居正,张居正回答说:此事国史中没有记载,但先朝的大臣口耳相传,说当年建文君化装成僧人,从皇宫密道出走了,此后云游四方,没人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
{这个回答基本就代表明朝半官方的态度,就是说,朝廷基本承认朱允炆确实以僧人形象逃亡了,至于逃亡以后的事迹就不清楚了。}
……
大明·建文时期
奉天殿内一片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