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环境中,王安石的改革主张在士大夫群体中极负声望。】
【司马光说他独负天下盛名三十年,许多人都相信天下治理将依赖于王安石的执政。】
……
天幕上。
年轻的皇帝看着对面不修边幅的文人,直接开门见山道:
“治理国家,以何为先?”
文人双目如炬,一字一顿道:
“择术为先!”
皇帝眼前一亮,嘴角带笑。
“效仿唐太宗如何?”
文人沉吟片刻道:
“陛下当效法尧舜,何以效法太宗皇帝呢?”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后便是无尽的欣赏,最后郑重问道:
“祖宗守天下,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
“今欲改之,以何道也?”
文人捋须沉默,沉默片刻后道:
“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乃积弱积贫。”
“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
“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
……
【公元1o68年四月,宋神宗随后即诏王安石越次入对】
【王安石进奏《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八月,因黄河决口等原因造成河北的灾情,在南郊典礼后宋神宗讨论到例行赏赐问题时,司马光主张进行裁减。】
【王安石则认为所减的费用数字不大,绢、银合计不过三千,再裁减有损国体。】
【又认为国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财之人,善于理财者应该做到在百姓不增加日常赋税下,国家财政能够改善,经费能够充裕。】
【司马光则认为善于理财,不过是搜括民财,天地万物所产生的财赋只有这么多,不在民户手中,则在官员手中,不增加民间赋税而能使国家经费富裕,是欺人之谈。】
【双方展开激烈的争论。】
……
{不太理解,司马光这么聪明的人为什么会这样想,汉民几何,唐人几何?}
{天下财赋一定,人口何故增加?}
{司马光多少有点揣着明白装糊涂了。开垦土地,收复疆土,改革土地制度,都能使得民财增添呀?}
{怕是身在局中,不得不装傻,也可能是,见微知著,怕重蹈汉武覆辙?}
{从现代经济的理论看,司马光理解有误。但不能以现代的眼光苛求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