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修辞手法 > 第127章 围城(第1页)

第127章 围城(第1页)

孟案再次踏上了当年公孙止踏上的山峦顶峰,与对面的卫军隔岸而望。遥想当初,年仅十九岁的孟案还是一个意气风发,不及弱冠的少年郎。那时候的孟案朝气蓬勃,英姿勃发。时隔三十九年,如今的孟案已经五十八岁,马上就要步入花甲之年了。此时夕阳垂落,血红的晚霞映在天边,在渐渐消退,旌旗在春风里飘扬,两军一如当年,静静地对峙着。紧张的气氛于春风里像一根绷紧的弦,就像两只猛虎的凝视对峙,既没有任何一方撤退,也没有任何一方率先出兵冲杀,却谁也不能先行脱离战场。两军安营扎寨,营帐如黑潮一般卷地而去。军营中亮起起灶烧饭的火焰,火焰于这薄暮时分,在平川旷野上犹如繁星点点蔓延而去,直达天际,如星辰一般,在晚霞中闪烁。烟雾缭绕,缓慢升空,萦绕在平川上空,一如当年萦绕在平川天际,那长达半个月都未曾消散的浓烟。当年的平川之战他也参与在其中,他亲眼见证了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那是真正的人间炼狱。那血流成河、尸山血海的残忍场面恍如昨日,鲜血和惨叫声笼罩了整个平川,整个平川旷野都被一层挥之不去的乌云笼罩着。鲜血和大雨四处飞溅,雨水落在地上,裹挟着鲜血,汇成了一条真正的血河,冲向平川旷野。当时大雨足足下了七天,都冲不干净地上的鲜血。那二十几万人的尸体他们最后烧都烧了足足半个月,那半个月旷野上空都萦绕着焚烧尸体的浓烟和灰烬。喜食腐肉的秃鹫和乌鸦始终盘旋在上空,发出凄厉又贪婪的叫声,跟那挥之不去的血腥气一起,时时刻刻折磨着所有大启将士的神经。孟案望向那旷野中,掩饰不住绿意的枯黄草皮,似乎看见了埋藏在那枯草下的累累白骨。孟案在平川跟卫军对峙的时候,赵宁已经带着军队出发,打算绕过平川,从启卫边境进入了卫国境内,经临城向卫国大梁进军。因为此次行军路线极为复杂危险,此战需要做到悄无声息,为了不引起卫国的警觉,赵宁仅带了三万人。但现在卫国的军队已经大部分在平川了,大梁现在可以说是守卫空虚,三万人,足够了。赵宁临出发前,徐凤鸣亲自替他穿上甲胄。徐凤鸣替赵宁戴好头盔,注视着赵宁的眉眼。赵宁身材挺拔,手脚修长,身披盔甲时集帝王威严与将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的气势于一身,犹如战神降临。徐凤鸣目不转睛,整个人都被赵宁深深吸引了:“注意安全。”赵宁抱着徐凤鸣,在徐凤鸣唇上落下一吻:“等我回来。”两人走出殿外,郑琰亦是一身甲胄等在殿外。姜冕和徐凤鸣将郑琰和赵宁送出大安城,城外是早已等候多时的三万大军。这三万人,是孟案精挑细算选出来的精兵,个个体格健魄、武艺高强,能以一敌百,并且都有攀登的经验。两人站在大安城墙上,看着赵宁和郑琰整军,两人各骑一匹骏马。赵宁胯下神驹仍旧是赤炼,赤炼已经十几岁了,但英勇不减当年,郑琰胯下亦是一匹难得的千里良驹。两人骑着马,身后跟着三万训练有素的将士,甲胄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徐凤鸣和姜冕伫立在城墙上,注视着大军远去,两人方才下了城墙。“算着时间,”姜冕跟在徐凤鸣身边:“燕平那边应当也已经动手了。”“他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的。”徐凤鸣笑道:“子敬,你说,燕平多久能打下潼关地带?”姜冕:“我觉得以目前卫国的形势来看,他若是倾尽全力,恐怕一月便能得手,说不定他还比赵兄更快。”“我也这么想的,他想要潼关,肯定会抽调大部分兵力,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斗。”徐凤鸣认真道:“然后立即调转马头,抢先一步先夺取潼关。”姜冕听出了徐凤鸣的言外之意:“那凤鸣兄有什么打算?”徐凤鸣:“反正颜臣安和周景没什么事,要不让颜臣安带个一两万兵马去函谷关一带,借着的天然地形,练练兵?”姜冕当即笑了:“颜臣安确实可以去练练兵。”函谷关距离潼关一百多里,派颜臣安去函谷关埋伏,到时万一情况不对,颜臣安可以直接率军压过去,还说不准究竟是谁先抵达潼关呢。燕平得到启国发兵的书信,也整顿军队出发了。此时燕、卫二国边境,燕国军队驻扎在汉城外。军营内,燕平身穿一身修身武袍端坐于案几后,孙先生及一众将领的案几在他两旁竖向排开。这次卫国之战对燕国来说至为重要,因为除了瓜分卫国的土地外,燕平还有一个目的是占领潼关。只要占领了潼关,那就相当于在启国枕头边上放了把剑,他们就可以牵制启国了。,!先前两国虽然商议共同驻兵,但无论是燕平还是徐凤鸣,心里都打着别的主意。开玩笑呢,潼关在谁手里,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愿意分一半出去?燕平深知此战的重要,于是也御驾亲征,来了前线。启国发兵的时候,卫国派出信使来燕国送信求援。老卫王还不知道启、燕二国已经联盟,把希望寄托在了燕国身上。恐怕他做梦都想不到,燕国军队不但不会出兵救援,还会跟启国一起出兵攻打卫国。“启国上将军孟案此时已经带兵陈兵于平川,”孙先生看向燕平身后,燕平身后悬挂着卫国的地形图:“现在卫国大梁的军队都在平川,殿下,我们也可以动手了。”众将领纷纷抬眸看向燕平背后的地图。“现在卫国大部分军力都在平川,他们无暇他顾,确实是出兵的好时机。”一位将领说。启国军队牵制了卫国大部分军力,老卫王根本没想到燕国不但不会出兵救援,还会跟启国一起出兵攻打卫国。方才那将领说得没错,现在确实是最好的时机,只要他们一出兵,就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而去,把卫国南部的城池尽数纳入燕国版图。燕平起身,走至帐中,回首看向地图。他负着手,右手无意识地摩挲着大拇指上的扳指,燕平沉默片刻,随后道:“传令下去!全军列阵!准备攻城!”启成王七年二月初六,孟案率十万大军于平川与卫军对峙的第六天。燕国太子燕平亲自率军十万,攻打卫国城池汉城。燕平身穿甲胄亲自督战,战车被簇拥在十万大军中央。今夜乌云蔽月,汉城外火把光照亮了汉城城墙上的砖石,也映亮了城墙上士兵的脸。黑夜里,一支火箭倏然破空而出,紧接着千万支火箭如流星一般,飞向汉城内!万千火箭犹如流星,映亮了整个汉城。“咚——!”“咚咚——!咚咚咚——!”战鼓骤起,闷雷一般的擂鼓声震彻黑夜!“杀——!”鼓声越来越迅猛,燕军在这战鼓声中嘶吼着冲向汉城城门!汉城迎来了突如其来的攻城战。老卫王没料到身为盟友的燕国会骤然发难,卫国主力部队也早就调往了平川,仅在城内部署了三千兵力。十万人对阵两千人,简直就是大材小用。燕军只用了两个时辰,便攻破了城门。燕军如洪水般涌入汉城,迅速占领了城墙。城墙上原本飘扬的卫国旗帜被无情地斩断,随风摇曳。紧接着,城楼燃起熊熊大火,吊桥在轰鸣声中坠落。燕国王旗插上了汉城城墙,这场攻城大战结束的时候,天甚至还没亮。燕军不到一日就占领一座城池的消息传到了大安。尽管徐凤鸣和姜冕早有所预料,但收到消息的时候还是震惊了。“这么快?!”徐凤鸣有些惊讶。“是。”传信的斥候答道。徐凤鸣挥退了斥候,姜冕说:“老实说,燕平确实有些大材小用了,派十万人去攻占仅有两千驻兵的城池,实在是杀鸡用牛刀。”“我也没想到他会这么做,确实有点不像燕平的作风。”徐凤鸣对着地图陷入沉思,照燕平这个速度下去,恐怕最多一个月就能将潼关以西的所有城池打下来了。姜冕见徐凤鸣有点走神:“凤鸣兄,你在想什么?”徐凤鸣回过神来:“我在想,照燕平现在这个速度,恐怕要不了一个月就会将卫国南部的城池尽数攻下了。”“不要担心,”姜冕说:“算着时间,赵兄跟郑琰应该已经快到临城了,说不定他不用一个月,就能攻破大梁了。”说曹操曹操到,姜冕话音刚落,赵宁就派人送信来了。赵宁跟郑琰带着三万人,路上没作停留,急行军至卫国边境,从悬崖上坠下绳索,穿过峡谷,军队又用三天时间有惊无险地攀过砚山,进入卫国地界。最后攻其不备,趁临城不注意的时候打下了临城,现在正往大梁城进军。是夜,临城。这夜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是一个伏击的绝好时机。启军好不容易登上那怪石嶙峋,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又在砚山掩去声息行军足足半日,才在深夜时分抵达了临城。这是靠近卫国边境的城市,也能直接通往大梁,几百年来,卫国倚仗这砚山天堑,驻扎在这座城的兵力并不多,只有八千多人。现在因为平川之战,兵力又被抽调了六千名,现在整个临城只剩下两千多人。赵宁的赤炼已经留在山那头了,此时带着三万大军,借着今夜得天独厚的天气,悄无声息隐藏在临城外的密林里。赵宁攀上一棵大树,拉弓,松弦,黑暗里,一箭疾驰而去,正中一名守城士兵的咽喉。那士兵应声而落,从城墙上跌落,尸体重重砸在城门前。“谁……”,!站岗的士兵见状,还没来得及发出示警,又一只飞箭破空而来,把他的声音遏制在了喉咙里。“谁——!”“夜袭——!”“有夜袭——!”连续两箭,终于引起了城墙上的骚动。“当当当!”城墙上发出预警。“攻城。”赵宁神色冷淡,抬眸望向那火把摇曳的城墙。三万精兵排山倒海,瞬间从密林中冲杀出来!这是卫国建国八百年来,临城有史以来第一次被攻城!毕竟临城前有大梁,后有砚山天险,敌人的战车要想攻入临城,除非大梁城破了!卫国亡了!否则临城绝不可能被攻城!谁也没料到临城有朝一日会被攻城!可偏偏今晚,敌人就这么突如其来、毫无防备地来了!临城校尉匆匆披上铠甲上得城墙,只听城外喊杀声不断,火把下,目光所及之处,却是黑潮一般滚滚而来的洪流!临城仅有两千兵马,又从来没有守城作战的经验。哪怕临城校尉不是个草包,但却缺乏实战经验,偏生赵宁又打了个猝不及防,让他们根本来不及反应!赵宁这一仗简直不费吹灰之力,攻破临水城的时候,正好晨光熹微、天光微亮。临城的百姓一觉醒来,发现临城已经换主人了。赵宁吩咐士兵,不得扰民、不得劫掠百姓。启军谨遵赵宁吩咐,城里只发生了一场小骚乱,便恢复了平静。徐凤鸣看完赵宁的信,终于心下稍安,舒了口气,多日来的担忧总算一扫而空。“赵兄不是那种没谱的人,”姜冕笑道:“凤鸣兄对他这点信任都没有?”“倒不是不信任,”徐凤鸣神经骤然松懈,有些疲惫:“实在是砚山地势太过复杂,不过现在好了。”姜冕:“是啊,现在好了。”徐凤鸣看向姜冕:“说起来,你家郑琰还跟赵宁在一起呢,我看你倒是半点不担心。”“我不是不担心,”姜冕一脸淡定:“我是相信他。”徐凤鸣:“相信什么?相信他武艺高超?”姜冕:“不,我是相信他一定不想这么早死。”徐凤鸣:“……”大梁还在苦苦等候燕国派来的援军,结果等来的却是燕国大军攻破汉城的消息,以及赵宁的三万精兵。黎明时分,天仍旧是雾蒙蒙的。朝阳从天的尽头升起,驱散迷雾。晨曦的地平线上,汹涌的洪流仿佛从天际倾泻而下,轰鸣声震撼着大地。赵宁率领的部队高举着启字王旗,三万大军成功封堵住了大梁城门。虽然只有三万启军围城,但眼下整个启国,包括大梁在内的大部分军队都被派往了平川,城中现在只剩下不到五千卫军。“君上!”王宫中,一名士兵连滚带爬冲进殿内:“启国大军围城了!”老卫王及一众大臣刚收到汉城被燕国攻破的消息,尚且来不及消化,现在突然听到启军围城的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什么?!”老卫王不可置信地看着那人。士兵:“启军,已经陈兵于咱们王都外了!”“不可能!”老卫王起身喝道:“绝对不可能!要想将战车开到大梁!必须经过平川,这是通往大梁的必经之路!现在平川之战尚未有胜负!他们不可能进得来大梁!”“或许、或许他们是通过别的什么途径进来的也不一定!”士兵焦急道:“但现在启军真的已经在大梁城外了!”老卫王瞬间脱力,像是突然被抽走了所有力气似的一下摔坐在王案后,面如死灰。“有多少人?!”一名官员问道。“不清楚!”士兵说:“不过张将军说最少三万!”“三万,”那名大臣说:“那就一定是从启、卫边境绕过平川,翻过砚山天险来的大梁了。”一位大臣道:“他们疯了吧?!敢攀爬砚山!不怕摔死他们?!”“事实证明他们赌对了!否则不可能把战车开到大梁!”“这么说来,临城应当已经被攻破了!”“启国的三员大将中,赵瑾在玉璧关,颜臣安在大溪,孟案在平川,那此次领军的是谁?!”“领兵的是、是……”那士兵不知道是不是被吓得,有些结巴。“快说!”士兵:“是启国国君赵灵……”所有人同时陷入了沉默,一国之君亲自率三万人前来攻城,他这是什么意思?!是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认定自己能拿下大梁?否则一国之君,怎么可能只带了三万人就来攻城?他不怕死吗?这是玩了一招攻心计?让大梁城的军民百姓还没开始打就开始害怕?卫国丞相陆宏面露沉思:“只有三万人,那就说明赵灵肯定是攀过砚山后急行军来的大梁,后面肯定没有支援部队,我们还有机会!”“可我们现在只有五千兵马,五千对三万,胜算也不大。”一名姓吕的大人说。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现在将平川的兵马调回来呢?”有人问道。“绝对不行!”陆宏当即道:“平川的兵绝对不能动,平川一旦撤兵,那平川的启军一定会乘胜追击,那大梁就真的再也没有希望了!”“那现在该怎么办?让张将军带一支兵出去跟赵宁鏖战,若是能把赵宁抓住,届时我们就可以……”这人话还没说完就自觉闭嘴了,这根本就不可能,赵宁既然敢来,那就说明他肯定有十足的把握。若是真那么容易抓,当初他也不可能那么轻易逃出卫国。老卫王坐在王案后始终一言不发,周围所有的人和声音都消失了,天地间灰蒙蒙一片,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脑子里此时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自大晋朝伊始便被封为诸侯国,迄今为止已经在这片土地上伫立了近八百年的卫国,如今到了他这一代,终于要走到了尽头。赵宁围城的当天,就派出使者前去大安劝降,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于是接下来的日子,就开始了漫长的对峙。赵宁围而不攻,三万兵马在大梁城外扎营。这是卫国自被封为诸侯国近八百年来,王都大梁第一次被围城。大梁城的百姓从未见过如此阵仗,一时间整个大梁人心惶惶,百姓们惶恐不安。三十九年前的平川之战大败,是笼罩整个卫国人心中的阴影。这一次启军再次陈兵平川,又派军绕过平川直逼大梁,无异于唤起了所有人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和阴影。“要么打吧,”郑琰走进赵宁的营帐摘下头盔随意地抱着:“这么熬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大安传来消息,燕平那疯狗一路带着十万大军碾过了好几个城池。再这么下去,他就要碾向潼关了。我们必须赶在燕平之前打下大梁,到时只要城门一破,将老卫王抓起来。到那时国君都投降了,平川的卫军不降也得降了。”赵宁没吭声,低头看向案几上的地图,这上面是整个大梁,包括大梁城外的地形图。他也清楚,必须赶在潼关被燕平占领之前打下大梁。可现在若是攻城,那城内的百姓一定会殊死反抗,这不是他们预料的结果。想要在卫国百姓中建立威信,获得他们的信任,就不能硬打,否则他们此次伐卫并没有多大意义。可这么围下去也不是办法,须得想个什么办法尽快结束战役。赵宁对着地图兀自出神,忽然,赵宁倏地起身出了营帐。郑琰见状忙跟了上去,两人骑着从临城缴获来的马,绕着大梁城转了一圈,最后停在了大梁城外的红河边。:()戎马关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