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看着辛秀吃瘪的模样,心中却没有多少快意。因为他知道,要对付世家,绝对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也不是动动嘴皮子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流血的。稍有不慎,便是王朝倾覆。明朝皇帝易溶于水,说不定就变成汉朝皇帝易溶于水了。至于如何解决世家,其实刘禅脑子里面,已经是有些想法了。最常用的建立科举制度,提拔寒门。寒门代表的是黎民百姓,世家往往是地主士绅加官宦阶层,和寒门是天然的对立阶层。所以限制这些人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给人民利益和升迁渠道与世家对抗。只可惜,现在世家的力量太大,而寒门普通百姓的力量太小。即便是用了科举制,考上来的,还是世家的人,用科举制其实区别不大。反而是会激起世家的逆反之心。如今三国尚未一统,刘禅自然是不会彻底与世家闹翻。他现在需要世家的支持,来一统天下。除了科举制这个阳谋之外,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便是推恩令模式。这是景帝武帝之时对付封王的,用来对付世家,也不是不可以。推恩令本质上是改变了长子独大模式,将世家的利益从内部分散,一定程度的利益之争会造成他们内部矛盾强化。汉朝颁布推恩令后,刘姓皇族到了后面都是一盘散沙,日渐衰微,譬如说刘备作为中山靖王之后,还不是混成了织席贩履?不过刘禅对这个世家推恩令能够成功,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推恩令的关键是“恩”,是利益。推恩令涉及三方势力诸侯、诸侯嫡长子、诸侯其余诸子。诸侯最爱的儿子不一定是嫡长子,他也许会想着给爱子留下些土地财富,所以诸侯的态度是摇摆不定的——可能赞同推恩令,也可能反对。若没推恩令,嫡长子会完全继承诸侯的土地,因此嫡长子是推恩令最大的“受害者”,也是推恩令最大的反对者。若推恩令施行,非嫡长子会继承一定的土地,哪怕很少,但零和一的区别他们还是能区分的。所以非嫡长子是推恩令的铁定拥护者。主父偃用诸侯、嫡长子的利益,拉拢诸侯庶子的支持。嫡长子仅有一位,庶子却有很多。因此武帝朝能够成功分化诸侯内部,达到削藩的目的。但世家与封王是不一样的。世家的权力来源于地方上的影响力加上朝廷中官职的高低。世家拥有土地和财富,享有地方上的权力。便是所谓的郡望。例如弘农杨氏、琅邪王氏、陈郡谢氏等等,地名既是他们的祖籍地,也是势力范围。世家会掌权,却不一定占据大权,有的世家人担任地方的官吏,有的则出将入相。一个普通世家,也许会因为家族中有人骤登高位,从而成为顶级世家,东晋谢氏便是如此。谢氏经历两代打拼(谢鲲、谢裒兄弟),在谢安掌权前不过是二流世家,直到谢安成为东晋宰相后,才成为“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谢。不过谢安、谢玄死后,谢氏的权力也相应变弱很多。东晋权臣桓温所在的庾氏也是如此。桓温掌权前,他父亲桓彝不过是宣城内史,根本不入品级。可桓温上台后,桓氏一跃成为左右天下局势的庞然大物。皇帝用官位拉拢一个世家对付顶级世家,不过是换个世家掌权罢了,王、庾、桓、谢轮流掌权不正是说明此举不行吗?庾亮是晋明帝的大舅哥,晋成帝、晋康帝的舅舅,是东晋外戚。庾氏掌权便是东晋皇帝用来对付王氏的一个手段,结果不过是培养出另一个权臣罢了,对重振皇权完全无用。至于分化世家内部,所谓推恩令效果想必也是不会好的。桓温的权力堪比西汉霍光,甚至还要大一些,更是差一点取代东晋。桓温死后,桓氏的权力没有交到长子桓熙手中,而是给了弟弟桓冲以及桓豁。同皇室、诸侯的父传子完全不同。还有王氏,王导死后,王氏在朝堂上的话事人是侄子王彪之,而非儿子。庾氏也是如此,庾亮死后,兄弟庾翼、庾冰掌权,而非儿子们。世家不同皇室、诸侯,他们的主要权利来自于官位,没了官位不过是影响力稍大的豪族罢了。天下有许多几岁、十几岁的皇帝、诸侯王爷,可十几岁的太守、刺史、宰相太过希奇。当官是需要一定资历的。世家为了保证家族的权力,只有将权力交给更为成熟的兄弟、或能力更强的侄子,不一定会给儿子。世家间权力传递,能力要强于年龄。桓冲比桓豁年纪小,却是桓温死后桓氏的掌权人。至于除了推恩令与科举制之外的铲除世家的办法,有是有。似文武分治,在文官集团和武官集团之间设计不同的奖惩制度,使其互相制约。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重用皇族和外戚、建立东西厂等等等等。方法是很多,但在这个时代,能用的,却几乎是没有。“辛公是站在陇西士族那边,还是站在朕这边来?”他们两个人已经是摊牌了,有什么话也都说了,既然是话都说开了,接下来,便是要抉择的时候了。虽然从刘禅口中没有听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辛秀既然到了汉军营寨这里来,便早就做了抉择了。如果说皇帝容不下陇西士族,要削陇西士族的权柄。那么他辛氏便不做陇西士族,而做天下士族了。这个陇西,给了皇帝如何?将其他士族,作为投名状,卖给皇帝又如何?做人,心就是要狠一些。无毒不丈夫,辛氏的兴衰,或许便在今日了!思及此,辛秀的目光都变得锐利起来了。他对着刘禅行了一礼,洪声说道“臣下军寨兵卒五千,名册今日便送来,辛氏坞堡土地户籍名册,待陛下大军入了陇西,自将奉上,陇西郡守之职,臣亦可为之。陛下之命,臣下便是上刀山下火海,也要完成。”看来是要合作了。刘禅脸上的笑容渐渐变得灿烂起来了。“你要什么?”“臣下别无所求,唯一所求便是请陛下允许我侄女辛宪英回洛阳去完婚。”送辛宪英去完婚?呵呵。刘禅饱含深意的看着辛秀,说道“她在何处?”“千河谷地。”辛秀老实回答“带我去见她罢。”送她去完婚?干嘛故意提出来?还在这个时候提出来。无非是要让辛宪英入宫罢了。你辛氏也想做外戚?这是要做天下士族,而不是局限于一地。好大的野心!刘禅心中冷哼一声,脸上的笑容却是依旧。但与得到辛家支持、谋得陇西相比,让辛氏显赫一些,又有什么不可以呢?饭总是一口一口吃的。以世家对付世家,或许是现在刘禅最好的选择了。(本章完)f。fdengbidwqqwyifanshuyueepqqwxwguan007zhuikereadw23:()蜀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