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木问:“谢我?还是漂亮国白蛾的事吗?”严局长点头称是:“是的,这一次您帮了大忙。如果没有您的建议,说不定我就要挨处分了。这两瓶茅台是我存了20多年的,请务必收下。”江木推辞了几回,但最终还是收下了。送走严局长后,江木看着眼前的茅台酒心有所动。自己研究过那么多植物,却还没试着酿造过酒。“我可以试试培育一种酿酒用的植物种子。”那该选什么呢?很快他就想到了一种作物——高粱。虽然单吃不好吃,但它是制白酒的好材料。那么为何偏偏高粱最适合酿酒呢?高粱抗旱耐寒、适应性强、产量高,是北方地区的主粮之一。和其他谷物相比,高粱淀粉多、蛋白质少,特别是它的大颗粒淀粉对酿酒至关重要。首先要把粮食研磨成粉末以便释放更多淀粉,然后加入曲菌将淀粉转化为可发酵的糖分,通过后续一系列工序,最后变成美味的白酒原液。正是这些特性使得原本口感不佳的高粱变成了绝佳的酿酒精原料。过去,高粱几乎遍布整个北方,作为主要农作物之一。但是如今除了少数地区以外,人们已经很少能接触到它。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社会有更多的食物选择,曾经不可或缺的高粱就这样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高粱在夏国种植的历史相当悠久,尽管如今大部分野生高粱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但通过考古研究发现,早在商周时期,夏国的东北地区就已经开始种植高粱了。不过,和小麦、粟米、稻谷这些粮食相比,高粱一直以来都只是小范围种植,并没有占据五谷中的重要位置。在明清之前,高粱只是局部地区的食物,之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特别是在明清时代,北方的人口数量激增,在传统的轮作体系下,像小麦这样的主粮不容易存活,这时高粱以其出色的适应性异军突起,成为了新的粮食选项。清朝中后期,国内人口达到了几亿之多,但是当时能够耕种的土地已经几乎被完全开垦,每个人平均拥有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小。而高粱这种植物却很特别,既耐盐碱又能忍受干旱,在那些土壤条件差的地方也照样能成长。虽然高粱的收成不如小麦那样丰富,但在过去那可是救命的好东西。到了清末,高粱成为了大面积栽培的主要粮食之一,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后半段。然而世事变迁,当国家经济开始飞速发展时,高粱的播种区域急剧减少,尤其是在北方很多原本种高粱的地方都不再种植。为何曾经繁荣一时的高粱会陷入这种尴尬境地呢?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从口感上看,高粱远比不上小米和大米美味。今天大家都很清楚,高粱主要用于酿酒原料。虽说用它做出来的白酒很好喝,但要煮成饭吃的话就不太好入口,有一种涩味。其次,高粱本身的产粮也不高。人们以前选择种高粱是因为它不怕旱也不怕盐碱地,能够在不太肥沃的土地上生长。而现在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大大提高,很多原来用来种植的贫瘠之地也被用来恢复自然植被。最后,在收割方面也有问题。由于高粱穗子长在杆的顶部并且植株很高大,因此在收割时非常不便。此外,其强大的根系使得来年耕地时面临很大困难。尽管现在大多数人不再直接食用大量的粗粮如高粱,但是对于酿造业来说,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一些地区的高粱种植又有所回温,价格也随之上扬。然而与历史高峰相比还是相差不少。江木计划培育出更好的高粱种类。但这并不是为了将它变成餐桌上的主食,而是希望更好地发挥它在酒精生产方面的优势。江木挑选了几种普通品种开始实验。第一步给它们加上快速成熟的能力,确保短时间内就能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第二步是强化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让农作物即便处于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也能生存和发展。第三是提高对抗强风的抵抗力。通常情况下因为高度过高,在风雨天很容易倒伏影响产量。新加入的这个特性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接着思考是否需要改善味道时犹豫了一下,因为正是高粱这种原始粗糙的感觉使得它是酿造白酒的理想选择。最终决定不去改动这个特征。“还有别的什么好功能吗?”仔细研究后终于有了目标——促进发酵作用。这不仅保证了成品质量同时还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太好了,正合我意!”确定好这一点后继续添加了一条:显着增加单位面积内的产出效率。完成这五个改进项目后他准备先在一个百亩规模的试验田进行尝试。“把这些改良种子撒下去吧。”他对助手下达了命令。“好的,这就去办。”试验田里。负责人听到消息后,立刻清出了一百亩地。然后用机器种上了高粱。“经理,为啥要种高粱呢?高粱又不怎么好吃,产量也不算高。”一个工人疑惑地问。试验田负责人摇了摇头:“我也不清楚,但既然董事长这样吩咐了,肯定有他的道理。我们按指示做就是了。”“听说这是董事长研发的新品种,我相信这种高粱的产量会特别高,口感也会更好。”种下之后,第二天,高粱就发芽了。试验田负责人对此并不感到惊讶,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况,因为江木研究的所有种子基本上都有这个特性——生长速度快得惊人。发芽后,试验田里的高粱一天一个样。半个月后,高粱开花了,结出了果实。再过了半月,果实已经饱满,比人还高的高粱秆上挂满了沉甸甸的穗子,令人欣喜不已。“这产量至少是普通高粱的五倍。”:()植物纷纷变异,还说是正经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