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知秋好奇的问,“你收鸡干什么,自己吃?”“不是,我是准备收点鸡,然后孵小鸡。”“到时候村里谁想要养鸡,可以卖给他们鸡苗,多余的,可以自己弄个养鸡场,这样以后鸡肉鸡蛋什么的就都不缺了。”这事儿梁鑫已经放出话去了。收购公鸡母鸡,回头下蛋孵化小鸡。所以大家才把家里的下蛋鸡都给卖了。准备等梁鑫孵出小鸡了,再买小鸡养。卖的,应该都是老母鸡。老母鸡岁数大了,下蛋数量会越来越少,所以不如卖了,回头买小鸡养。梁鑫也是刚知道,姥姥很擅长养鸡。最直观的就是,姥姥养的鸡,更大,下蛋也更多!他询问之后才知道,原来姥姥的家里,原本就是养鸡的。姥姥比爷爷奶奶的年龄大一点,接近六十。她小时候,家里是十里八村的养鸡大户。之前说过,爷爷姥爷都是小地主阶级,其实也就是富农阶层。爷爷家,姥爷家,富,是因为祖辈勤恳努力,一点点种地攒下的家业。姥姥家,那就是手艺人了,不是纯卖力气的。嗯,有技术,感觉就比纯卖力气种地的档次更高一些!姥姥小时候在家里长大,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怎么养鸡,养的比一般老太太好多了。而且也比家里的兄弟什么的做的更好。毕竟,小地主阶级的有钱,也只是相对于普通人而言。那点钱,也就能让一两个人脱产,其他人,都得干活赚钱。所以家里有点钱,自然是拿来要让儿子读书。毕竟那时候读书可是很贵的!小地主阶级,也养不起几个读书人。而闺女嘛,顶多就是偶尔能跟着学一点东西,主要作用还是干活。待遇也就比家里佣户强一点。所以姥姥做这些做的更好。梁鑫那几个和爷爷姥爷差不多状态的舅姥爷,都不太行。后来变天了之后,就更不行了。爷爷姥爷家里都是种地的,还能强点。从小耳濡目染,一朝破产,土地被分了,也勉强能种地养活自己。那两个舅老爷就不太行了,家里都不种地,后来那鸡都不让养了。自然就更差了,所以后来活的更艰难。嗯,听姥姥说,都已经嘎了。当然,死的早,也和年龄更大有关系。姥姥是家里的小闺女,所以他们的年龄更大。不过也要辩证的看,他们虽然下半辈子很苦。可毕竟比爷爷姥爷他们多当了一些年少爷,多享受了一些地主老财的日子啊。虽然那日子,梁鑫听完描述,觉得也就一般。甚至连现代的普通人的生活都未必比得上。现代人可以天天吃肉,那个时候,小地主天天吃肉可吃不起,甚至隔三差五吃一顿都做不到。只能说逢年过节吃顿肉,而普通人,只能是逢年过节吃顿干饭。而人幸不幸福,是没有固定指标的,不都是对比出来的嘛。吃的虽然都不如现代普通人,可其他人吃糠喝稀都吃不饱,那他们过的,自然就是神仙日子了。吃完饭,徐部长去村委找宋大爷了解情况了。了解什么情况呢?地是年前就分完的,当时大家第一次分地,脑袋都是懵的,分得差不多就行,多点少点啥的,大家当时也没什么意见。然后过一阵子,有人就渐渐回过味来了,觉得自家得地,分得有点亏!要么远,要么地力差之类的,就会想着能不能找补点什么的。当然,肯定也有人砸吧砸吧嘴,觉得自己可能占了点小便宜什么的。可这种占便宜的,肯定不会吱声啊,那不是傻子嘛。这种小事儿,梁鑫是不管的,都得徐部长宋大爷这俩打杂的去处理。梁鑫还是习惯做甩手掌柜,只负责定调子,给方案,掌控方向。让徐部长和宋大爷去实施,以及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反正,没大问题,是别找梁鑫。吃完饭,徐部长休息片刻,就去了村委找宋大爷。梁薇她们几个负责收拾战场。叶知秋跟着混了一顿好吃的,也不好意思就这么走了,也帮忙收拾。实际上也不是什么辛苦的工作。一张桌子,四个人收拾,还有比这更轻松的事儿嘛。而梁鑫则去后院遛弯散步消食,顺便巡查一下自己的地盘。嗯,也是刷点经验。因为自家院子里,有三十来号人在干活呢。这里面一小部分,是之前参与了建设他家门面房的。另外一些,是梁鑫觉得人手有点少,建设速度慢,爸爸后来又找来的。这都是村里的青壮。他们这三十来号人,是在盖猪圈!:()特殊年代:每天签到才领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