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在边疆风吹日晒的,还得防着朱允炆背后捅刀?朱允炆一旦登基,削藩那是板上钉钉。对朱桂而言,不进则退,退即是绝路!朱元璋想象中的叔侄和睦、君臣相得,压根儿就不存在。这话,说不说都那么回事。“父皇,我会和允炆亲近的。”朱桂反而笑眯眯地说。朱元璋微微点头,心里却泛起一阵酸楚。这一系列安排,都是因为朱标病重才有的。要是朱标健健康康的,哪还用得着他老朱亲自动手。朱标和他的兄弟们自然一团和气。到时候朱标坐镇中央,像老四朱棣、小十三朱桂这样的强藩,分守四方。有这样的中央和地方配合,大明朝的国运怕是要一路高歌猛进!可一切都随着朱标的病情急转直下!中央的接班人选,也变得棘手,朱元璋无奈之下,只能选了朱允炆。如今老朱主动跟朱桂交底,也是想看看朱桂对朱允炆的态度!顺便也让叔侄俩增进感情,免得将来朱允炆上位,叔侄因感情疏远而反目成仇。说到底,朱元璋为了朱家的江山,真是操碎了心。想到这里,朱元璋笑道:“光嘴上说可不成。”“这次你回大同府,把朱允炆也带上,让他出去见见世面。”这话一出,朱桂顿时觉得头大如斗。老朱这脑洞,实在清奇!朱标病重在床,老朱不叫朱允炆守在床前,反倒要朱允炆跟着自己?但既然是老朱的命令,朱桂也不好违抗。正欲开口,朱元璋又接着说:“对了,还有件事。”“东瀛国来的王子滕佑寿,也想去大同府看看。”“你回去时,把他一块带上吧。”这话一入耳,朱桂的头更疼了。大明未来的储君,加上东瀛的王子,都往我这儿送,老朱这是唱的哪一出?朱桂本打算好好发展大同府,这需要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突然带回两位公子哥,别人忙得热火朝天,他俩捣乱,自己还不能罚,这不利于内部团结啊。于是,朱桂对朱元璋说:“父皇。”“这两位身份尊贵,真去了大同府,恐怕没人能管得住。”“儿臣以为,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朱元璋一听,便知朱桂心思。朱桂想要对二人动用武力的权力!毕竟这二位身份特殊,一个是当今太子之子,朱元璋心中的未来储君;另一位是东瀛的王子,相当于东瀛的太子。这俩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理解朱桂的需求,便道:“明白你的意思。”“怕管不住他们?”“这样,若他们不听话,你想怎么教训都行。”“只要别弄死了就行。”老朱轻笑,给出了底线。只要不弄死,朱元璋不管朱桂用什么手段。老朱更关心的是,如果朱桂能将朱允炆调教好,那是最好不过。即便达不到这个目的,只要朱允炆和朱桂能处好关系,保持和谐的叔侄关系,也行。至于滕佑寿,权当让他见识见识大明工业重镇大同府的风采。“如此甚好。”“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望。”得到朱元璋的许诺,朱桂放心地笑了。朱允炆唯一让朱桂忌惮的,就是他的身份。有那身份在,朱允炆在大同府胡来,朱桂还真不好办。但现在有了老朱这句话,只要不打死就行,朱允炆对朱桂来说,就只是个普通孩子,不再是麻烦。这让朱桂彻底安心。同时,朱桂想起对那些细作的承诺,便向朱元璋请求:“还有一事,想请父皇出手相助。”朱元璋一愣,随即笑了。没想到看似无所不能的朱桂,也有求自己的时候。“说来听听。”“能帮的,咱一定办到。”朱元璋承诺道。朱桂随即解释:“是这样的。”“之前那些来自其他藩王府的细作投诚时,我答应会救出他们的家人。”“现在他们的家人还在其他藩王手中,所以想请父皇下旨解决。”朱元璋眼中满是感慨。朱桂这孩子,做事周到。收服了细作,还不忘解救他们的家人。“好说,一道圣旨的事。”“我这就安排锦衣卫去办。”朱元璋一口答应。这种事,没有拒绝的理由。至于是否会惹其他藩王不快,朱元璋毫不在意。毕竟,在朱元璋看来,派遣细作并非不可接受,但细作反水,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这关乎能力问题。朱元璋不愿看到儿子身边围着一群无能之辈。好在朱桂给其他皇子的压力足够大。随后,朱元璋提醒朱桂:,!“这批归顺于你的细作,毕竟是背叛过旧主之人,你得多留个心眼。”“切勿委以重任。”朱元璋这话是从多年的斗争智慧里提炼出来的,毕竟他是在乱世的泥潭里摸爬滚打过来的。他见识过太多变脸比翻书还快的人。有的人一旦尝到了背叛的甜头,心墙就像开了闸,对忠诚二字再无挂碍。朱元璋就亲眼见过一个家伙,在元军和起义军之间跳来跳去,跟玩似的。多亏老朱命硬,没被这人坑死,最后实在忍无可忍,只好亲手解决了这个麻烦。“父皇的教诲,儿臣谨记于心。”朱桂笑呵呵地说。其实不用朱元璋特意提醒,朱桂心里早有算盘,叛徒这东西,用起来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他不信什么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一套。毕竟这一下收编了一千多来自各藩王府的人才,要是真的一味信任,恐怕大同府的家底不用多久就会被掏空,朱桂自己也会变成有名无实的空壳子。只有边用边防,才是上上策。接着,父子俩又聊了些别的。朱元璋没再提朱棡那档子事。两人家长里短地扯了会儿,又展望了一下未来,随后朱元璋便让朱桂离去了。不久,朱元璋下旨给各藩王府,要求他们将细作的家眷送往大同府。藩王府的王爷们个个觉得憋屈极了!有的原本还琢磨着,既然报复不了朱桂,就打算杀了细作的家人出口恶气。:()大明:机甲六战机是有亿点点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