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放走他们?”
寒城那几人自知有了依仗,来了精神,便开始质问。
阿笙扫了几人一眼,却并未回复,转身进了马车当中。
那些人应当是帝京来的。
江淮的局势如今还僵持着,若这几个世家子弟今日死在了寒城郊,那么即便夏利川不动手,城内的世族也不会罢休。
这冲突便当真避免不了了。
但若当真是要走这一招,不会只派一队人马,今日这里不得手,却不知别处是个什么情况了……
有立场做这种事,又能拿到江东大营佩刀的,定然只有帝京派来的人。
残一人是为了自我防卫,若杀光了便是将人得罪透了。
她又不是江淮之人,还得回帝京,这个浑水,她可不蹚。
听着马车之外还在愤愤不平的人,阿笙掀开纱帘,轻柔地问了一句:
“诸位是随我们一同进城,还是自己走?”
她这话一出,几人当即不吭声了,半晌才憋出来一句,“一起走吧。”
这话说的就连此前半分的气势都没有。
闻此,阿笙慢悠悠地道了一句,“那就闭嘴。”
第二百二十一章略选一选
寒城府内,众人抱着一摞摞受了潮气的文书往外走,想趁着这几日的天好,赶紧晒晒。
如今江水刚退,府内好些地方都被水泡得不成样子。
除此之外,还要统计此次水患的损失。
幸好有几大世族的帮衬,城内百姓的收容和房屋的修葺都被人接了过去,他们这才有功夫整理府内这一片狼藉。
天巡堂内,大主府挽起袖子将文书一一从柜子的角落里扯了出来,好些被泡得稀碎,根本看不出上面记载了什么。
他眯着眼盯了半晌,实在是认不出那是什么,不由叹了口气,将其丢进了一旁的竹篓。
此时,一名文书先生模样的人走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一支笔和一本册子,似乎是写到一半又来询问。
“大人,河坝那边怎么上报?”
听闻这一问,大主府打直了背,又是一声叹息。
那淮水坝几十年未有倾塌,却一夜之间有了偌大的缺口,经洪峰冲击,直接垮掉接近一半,这才导致下游江水决堤,水淹三城。
裴氏的人请来了墨家后人去看,人家一眼就看出那是人为的痕迹,非天然开裂。
再结合帝京那边的动静,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猫腻不用猜便能知道。
但他当的是央国的官,头上带的是央国的官帽,他总不能明知是皇帝派人所为,却还是老老实实上报朝廷。
但若是瞒报便又是欺君之罪,这上奏的文书怎么写,当真是个难题。
这一茬的事还未有个定数,便见又有一人匆匆上前来报。
帝京来人做产业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