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TXT > 第446章 扬州寇患(第1页)

第446章 扬州寇患(第1页)

洞庭,巴陵城。人群如流,带着大包小包,乘坐着车马,或者跟随着队伍,步履蹒跚的向北而去。皇帝的命令已经传了回来,北方大胜,夺取了梁人的帝都大梁。陛下已经迁都大梁,在那边重新定都了。而巴陵城,虽然还保留着帝都的名分,但已经成了南都,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早已开始向北迁徙。这座辉煌了几十年的帝都,已走向了没落,谁也无法挽回。城中的居民,此时也随着一纸迁徙令,不得不放弃家业,向北而去。对此,城中自然有人不舍,也不想离开故土。但如今九州四极的灾难,随着这些年时间的过去,早已经在天下各处传了开来。谁都清楚,这扬州虽好,但早晚有一日,会被那漫天的毒火给占据。到时还留在这上面的人,可就要被万火焚身,化为灰灰了。如此天灾逼着,心中再多不愿,为了自家性命,百姓们也不得不同意迁徙。甚至,还为了能快点迁徙,出现了争抢。就如那岭南的九真郡,听那边守军传回的消息,九真郡最南方,已经能看到几分南极毒火的踪迹了。这说明那可怕天灾,已经如北方各国一样,出现在了楚国的土地上。此等情形下,谁敢继续留在扬州?对于北伐,楚国百姓也都个个支持,宁愿苦点累点,也不敢说放弃征战。因为谁都知道,当今陛下争雄中州,那是为了国中百姓,争取一片生存之地。要是皇帝不能多打下一点中州地盘来,那么未来楚国百姓迁移到中州,就没足够生存的土地。这是所有人的利益。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底层平民,没一个能例外的。也正是这万众一心,所以楚国才能连续三年,发起千万人规模的北伐。不团结所有人的利益,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现在城中迁走多少人了?”巴陵城头,看着那如长龙般向北而去的迁徙人流,孙思文回过头来,看向身后官员。“回孙相,已经迁走百万人了。剩下还有一百万居民,正在动员迁徙之中。”户部移民司的相关官员,早有准备的回道。“嗯,一个月时间,能迁走这么多人,已经不错了,你们工作做的可以,我会替你们向陛下请功的。”孙思文听到回复,满意点头。今年陆渊给他们的移民指标,是一千万人。移民人口的来源,这是南都巴陵,以及建安、黔中二郡。原本陆渊是打算将巴陵的三百万人口,全都一口气迁走的。但孙思文在收到消息后,却是上书,请求对这个命令进行一些修改。将巴陵要迁走的三百万人,改成迁走两百万人,在城中,留下一百万人来。理由则是巴陵作为南都,沟通扬州东西南北,是名副其实的南方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中心。这等重要之地,怎么可能让它成为一座空城?而且扬州虽然已经开始逐步移民,但整个移民过程,是要持续十数年时间的。甚至经历了前期移民后,后面在扬州本土上,也是会留下一些百姓来,让他们继续在这里居住生产的。毕竟西川、江汉、洞庭、彭蠡四大产粮平原,可是楚国重要的粮食来源,在如今到处用粮的情况下,是怎么也不可能轻易放弃的。因此,除非是南极毒火烧过来了。不然只要这四个地方,还安稳一日,楚国就要在这里种一日田。用扬州的钱粮,补贴中州的支出,这是陆渊和孙思文早就定下的国策。只要这个国策执行一日,那么作为南方中心的巴陵,就一日还是楚国的南都,就一日不能放弃。这种情况下,在城中保留百万人口,用以维持运作整个南方扬州,便很有必要了。所以这个移民指令,必须进行一些修改。陆渊收到这个上书之后,也想到其中关键,知道自己有点想当狼了。对于好友的提议,也很爽快的接受了。同意了在巴陵保留百万人口,而缺口的百万移民,则由洞庭郡南方山区的地方百姓补足。在洞庭郡南四府,到处都是山区,当地百姓根本没有多少田地耕种,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尤其是经历了几十年盛世,人口大爆发,人均资源减少,生活就更艰辛了。如今南方海寇日益猖獗,开始渗透岭南之地,敌踪甚至开始逼近洞庭郡了。洞庭郡南部,已经开始变得危险,不怎么安稳了。而楚国大军,现在又在北方征战,与扬州远隔万里,根本顾及不了这边。扬州本地境内,仅有这两年才编练的,两百万地方府县兵镇守。人数虽多,可摊分到整个扬州,其实也没多少。每郡能分到的兵马,也就一二十万罢了。这点人马,自然不能做到全面兼顾,只能有限度的选择重点区域,进行布防。,!而重点区域之外,一些地点自然就无法顾及,会出现疏漏。这种情况下,对于南方已经不安稳的区域,自然是尽可能的,把无法顾及的地方百姓迁走了。黔中郡是这样,建安郡也是这样。此时既然要移民,正好先从洞庭郡南四府开始。“多谢孙相,下官等定尽心尽力,尽快办好此事。”那移民司官员,听到孙思文的话,顿时大喜,连忙道谢保证。这两年来,楚国官员之中,有两条路子,升官最快。一个是北上中州,去那些占领区做官。因为占领区不安稳,时常就有官员被刺杀的消息传回,所以楚国上下所有官员都知晓,去那边就是搏命。运气稍微差了点,就可能把命撂在那边了。但作为搏命的回报,去北边做官的好处,也很大。基本只要你去了,都能升上一级。运气好点,升个两级也不在话下。而且在这种敌战区域,到处都是一片满目疮痍,你想做出成绩来,也是极容易的。有这种做官的经验,对于日后升官,可谓是一笔不菲的资历。这也是一个较好的上升路子了,就是有点危险。另一条路子,那就是进户部的移民司。因为这些年一直在不断移民,移民规模极大,所以国内急需有能力的官员,来办妥此事。能被挑选进移民司的,无不是国中干吏。是上官看好,准备培养的精英。所以只要你被挑中了,进移民司办事锻炼,那只要任职期间不出差错,能做好上司交代的事情。那等出来之后,便能够升个一两级,放到它处任职。故而在移民司办事,也被楚国官员认为,是一条不输于北上中州的升官捷径。也更为让楚国官员青睐。在移民司做事,虽然苦了点,累了点。但架不住这里安全啊。你去中州,就有被刺杀身亡的风险。可在移民司做事,这里是楚国本土,一片繁华盛世,根本没什么糟心的反贼。就算跟着押送移民去中州,一路也有大军随从护卫,那安全也是有保障的。这一比较,不就显示出移民司的优越了吗?而且,你在移民司做两三年,等升了个一两级,再申请去中州,又能再升一两级。这对于那些想要快速升官的人来说,更是一条捷径中的捷径。这等前途摆在面前,不怪乎许多官员疯狂,拼了命也要挤进移民司。现在这官员,听到孙诗文的嘉奖,有着先前功绩在,几乎等于预定了自己要升官了。对于提拔自己的恩主,怎么可能不感谢。“好了,不须与我说这些,我只看实际。你做的好,我就会提拔。”孙思文对此,却是摆了摆手,他的性子,就不喜欢这些阿谀奉承。所以止住了此人话后,转而说道:“近来海寇蛮夷猖獗,不断登岸,深入我大楚腹地。黔中郡、洞庭南部、建安郡等地,已经不断有官员上书,说境内出现了贼寇,地方府县兵难以制衡。这些区域已经不安全了,为保大楚百姓无恙,你们尽快办好移民之事,让百姓从这些危险之地迁走,免得遭了贼寇祸害。”“是,下官知晓,回去后就和同僚上司商议,定尽快办妥此事。”移民司官员行礼,应了下来。“嗯,既如此,你下去吧。”孙思文点了点头。“下官告退。”这人退下。孙思文继续观望了一会人流,心中念着南方发来的奏报,却是怎么想怎么觉得不放心。思来想去,还是感觉要找人商量商量应对策略。于是也下了城楼,朝着城中大将军官邸而去。当初陆渊北伐,除了带走了大量精兵强将外,对于后方的扬州本土,也做出了安排。其中国内政务,皆有左丞相孙思文决断。国内军务,则由大将军周青决断。两人有无法决定的事情,则请示坐镇国都的皇后蓝采儿,由这位国母决断。三人皆是陆渊亲信,能力才干皆有,有他们在后方坐镇,足以让他安心了。坐着马车,行了小半时辰,在护卫带领下,大将军府很快就到了。此前早有人提前去传信,所以等孙思文抵达的时候,周青已经一脸笑容的过来迎接了。“孙相。”作为师尊的好友,自己年少时教导过自己的前辈,周青对于孙思文,一直是当做师长来尊敬的。当初三人在常宁县居住的那些年里,更是积累了深厚的感情,彼此间的情谊,那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这些年,虽然大家跟着陆渊,个个高升,分别成了军政两系的最高首脑。但两人关系依旧如同往昔,甚至还更深厚了。将相和,君臣相得,楚国正常的生态,这些年也是被广为流传,成为天下传诵的佳话了。“大将军。”孙思文看着自己这个越来越杰出的后辈,将对方当成弟子的他,也忍不住露出笑容:“这次来找大将军,是想商量商量南方海寇上岸之事。”,!打过招呼后,两人进了大将军府,在路上,他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周青听了,也笑着道:“巧了,我也刚好想找孙相,商量一下出兵岭南,镇压海寇蛮夷的事情。”孙思文略有惊讶:“那不知大将军有何谋略?”周青沉吟道:“岭南、西南之地,虽撤走了大量百姓,把他们移民中州。可陛下对于这些区域,却也没放弃。在两地上,各郡的郡城,以及一些重要的关隘城池,都还保留了驻军,并留下了一部分百姓生产屯垦,用以供应军需。所以有这些重城据点在,便遏制住了海寇大肆深入我大楚腹地的趋势,令的他们在拔除这些城池据点前,不敢过于深入内陆。这足可见陛下当初力排众议,坚持保留这些城池据点的先见之明了。”周青向北拱了拱手,脸上满是钦佩。当初陆渊移民走,对于西南岭南之地,要不要跟着废弃,可是在国内掀起了一番论战的。不少人认为,百姓都迁走了,那么一片荒废的两大区域,变没了丝毫价值。在那里屯兵留守,不仅耗费钱粮,还容易成为孤军,使大军失陷于蛮夷之中。要不是陆渊力排众议,以皇帝的威严,强行推行这事,在南方保留下了那些城池据点。那今日南方局势,可就真的难以应对收拾了。不过相比于周青认为的,是陆渊有着先见之明。实际的情况,与此其实稍有偏差。当初陆渊之所以,一定要保留这些区域,主要还是舍不得岭南西南之地,带来的大量气运。整个西南、岭南,加起来可是有八郡多的地盘,如此大的区域,所能提供的气运,那是非常之多的。要是一下子全都丢了,几乎能让陆渊现有气运,削去两成。这么大的损失,他当然不愿意接受。因此为了发挥这些地盘带来的气运,他宁愿拼着钱粮消耗多一点,风险大一点,也要在岭南各个大城重镇,留下驻军百姓。以在名义上,保持对这些区域的统治,用以搜刮气运。谁曾想,当初为了气运的一意孤行,此时竟阴差阳错,插柳成荫,取得了出乎想象的作用。这也是意外收获了。不过在外人看来,这并不是什么私心,而是陛下英明神武,更印证了皇帝的目光深远,让人越发钦佩敬畏。“当初陛下要求,在南方每个郡城国都,最少留驻五万兵马,同时保留二十万百姓在当地,作为屯垦之需。岭南西南共有十八国之地,加起来也就是十八处郡城国都,按照这个要求,便共驻兵九十万,有屯民三百六十万人。这十八个据点中,南方最前线的南海郡南海城、郁林郡玉林城、九真郡宋平城、大理国都、南诏国都、宋国国都、富川国都、蓝诏国都等八城。则皆有一名先天大将坐镇,并且多安排了十万兵马驻守。屯民也相应的多了二十万人。而现在遭到海寇蛮夷冲击的,也正是这八座前线大城。南方众多据点,守军皆出自屯民,他们守备城池,就等同于保卫家园,故而必命死战,绝不会畏战退缩。军心士气方面,还是可以保证的。同时屯民之中,还有不少闲余青壮。这些人,近两年也加强了训练,习得了武艺战阵,拉出来,也是可堪一用的。以前线上,一城四十万屯民来算,按户出一丁来计,除去五万守军外,每城还能多得三万兵力,这力量就更丰厚了。以一员先天,八万兵马,防备一座大城。哪怕敌人十万人马来攻,怎么也能坚守两三月,保证城池不陷落的。而且前线八城,彼此呼应,互为犄角,一城有难,周边各城都能赶来支援。此种情况下,想要攻陷,就更难了。短期内,前线八城,是绝无问题的。”周青先分析了一番局势,听他徐徐讲述,本来还有些担忧的孙思文,也放心了不少。然后听他继续讲了下去。“不过海寇蛮夷入境,日益猖獗,贼人的兵马声势,也越发浩大。不知什么时候,就可能出现中州之地那样,巨兵百万攻一城的情况。这样布置,应对的是以前局面,现在肯定是会力有不殆了。”周青并没盲目乐观,而是在看到了南方剧烈变化的局势后,作出了改变:“所以我决定,从那前线八城后面的剩下十座据点中,各自再抽掉三万兵马出来,用于补充到前线八城,以丰厚这些前线城池的兵力。至于这些城池缺损的兵力,则由地方屯民补上。虽然那些屯民亦兵亦农,战力不如脱产的府县兵,但只是守城的话,有保卫家园的信念加持,也勉强足够了。而国内后方留守的先天宗师中,再抽调出五人来,安排到前线最为紧要的五座大城,以强实顶层力量。另外,在西南、岭南两大区域,再在后方十城之中,挑选出四座城池来,由国内在分派四位先天大将,前往镇守。这样当有敌人渗透到后方来时,便可由这四个据点先天大将,出兵清剿。前线危急时,也能有先天领兵支援,解一时之厄。若是前线还无法解决,有着这些缓冲,也足以让处在国内的我们及时作出反应,抽掉更多兵马援军,敢去救援了。”周青缓缓说着自己方略。:()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