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见周太玄离开,便向留下的谢泉解释道:“西洋画自有其独到之处。本朝有一位姓曾的画师,明了一种名为‘墨骨法’的技法,便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洋画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
谢泉知道此人,这位画师作画,一向先是用墨笔仔细勾线,定下人物面部的轮廓结构,再用淡墨轻轻晕染,细致地表现出面部骨骼肌肉的凹凸和细微变化,最后进行加彩,用淡彩层层敷染,将面部结构的立体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号称“如镜取影,俨然如生”。
凭借这独特的技法,他在南直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画风,已然跻身当世名家之列,润笔费颇为丰厚。
如今此人年近八旬,还要娶二八年华的小姑娘呢。
对了,他的妻子,已经病死了三任。
听说都是长期饱受房事折磨才体虚生病。
随后,徐青说出了自己更深层次的用意:“马上又到年关了,我打算让周太玄为陛下作画,之后找人临摹,张贴在各处衙门的值房里,以此彰显皇威。”
他一边说着,一边轻轻踱步,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桌面,仿佛在构思着一幅宏伟的画面。
谢泉听闻,不禁暗自佩服徐青的高明。这一招既巧妙地拍了陛下的马屁,又无需花费太多钱财。
关键是,大虞朝的官员们向来热衷于追求进步。值房里挂上了老皇帝的画像,自然也会想着再添些别的陪衬,比如徐六的画像,或是夫子的画像。此事,即便徐青不提,复社的党人也必然会主动提出。
一幅画像,便能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加深徐青的权威,而且还无需强制命令,实在是一举多得。
其实,这做法与道门、佛门供奉神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区别在于,徐青的方式更加润物无声,不着痕迹。
而且宗教的组织架构向来以严密著称,有诸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
…
徐青与谢泉商议妥当后,便前往延年宫拜见老皇帝,准备向他提出了在衙门里悬挂画像一事。
延年宫的宫殿宏伟壮丽,雕梁画栋,尽显皇家威严。
徐青稳步走进宫殿,恭敬地向老皇帝行礼,说了来意。
老皇帝听闻,不禁莞尔一笑:“你这小子啊,总是擅长搞这些别出心裁的事儿,还是多把心思放在正事上吧。”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宠溺,脸上的笑容和蔼可亲,仿佛在看着自己的晚辈。
徐青神色庄重,一脸正色道:“陛下的事,便是天下最大的正事。”他微微低头,语气坚定,眼神中透露出对老皇帝的忠诚。
老皇帝嘴角微微上扬,露出欣慰的笑容,随后岔开话题,询问起北方的局势。如今北方已然呈现出独立之势,可老皇帝和徐青却默契地选择不挑破这层窗户纸。
徐青只是委婉地提及玉亲王在北方大刀阔斧推行改革,以及王巩等重臣全力支持的情况,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对这些举措颇为赞许的态度……他的言辞谨慎,每一句话都经过深思熟虑,既表达了对玉亲王改革的认可,又没有触及到敏感的政治问题。
老皇帝微微点头,感慨道:“玉亲王能迈出这一步,朕深感欣慰。不过年轻人容易意气用事,做事若是不够周全,肯定会惹出麻烦。到时候,你们这些臣子可要多费心,务必匡正他的过失。”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似乎在为玉亲王的未来感到忧虑。
当真是慈父楷模!
“臣等必定竭尽全力,效犬马之劳,更愿陛下万寿无疆。”徐青言辞恳切,最后一句“万寿无疆”才是重中之重。他提高了音量,语气中充满了真诚。
老皇帝听了,十分欢喜:“人啊,不能活得太久。活得越久,越是遭人嫌弃。”
他微微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落寞的神情,仿佛在感慨岁月的无情。
徐青连忙义正言辞地反驳道:“陛下乃我大虞的擎天之柱,万民敬仰,陛下长寿,是我大虞之福,百姓之幸。”他说得慷慨激昂,脸上满是崇敬之情。
君臣二人相谈甚欢,时间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流逝。徐青接着又说,已经找了戏班子编排《西游记》的话本,以供皇帝消遣娱乐。老皇帝对此兴致盎然,还打趣地说徐青是他的观自在菩萨,四处显灵,扶危济困……
总而言之,君臣之间其乐融融。但他们都心照不宣地没有提及徐玄扈的事情。
…
…
等到徐青离开延年宫,老皇帝转头对身边的陈忠说道:“这小子心比天高啊。对了,徐家的小儿,如今境况如何?”他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关切。
“听说被徐夫人关起来了,不准任何人接触,每日按时送饭。”陈忠小心翼翼地回答。
他与徐青交情匪浅,但在徐家的事情上,对老皇帝却毫无隐瞒。当然,老皇帝不问的事情,他便夹杂在一大堆秘本里呈上去。反正老皇帝看到了,那是徐青运气不好;要是没看到,他也不用担责。
这就叫书海战法,外朝的文臣们最喜欢用。有些事,不想让皇爷知道,又不敢不上奏,就只能如此。皇爷也是人,总会有疲惫的时候,不可能事无巨细,全都知晓。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知道,可是会折寿的呢。
不过,关于玉亲王那些僭越的行为,陈忠都特意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没办法,他对皇爷的忠心日月可鉴,绝不可能为了玉亲王犯下欺君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