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正式建厂
在哪个年代建厂,都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前期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制定非常详细的计划。厂址要怎么选择,规模有多大,产品范围是什么,生产工艺选择什么样的,以及设备引进等等诸多问题。
等这些都策划好之后,还要面临各种证件的注册。就这还只是开端,等实际投入盖厂,采买设备之后,又是一堆问题。
而且这都是在一个大前提,资金和人脉充足的情况下。不然更是难上加难。
林珊初步估算了一下,就算现在立刻能动工,而且盖得规模不大,也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更何况她还没有去银行谈贷款。
因为前世大致了解一些贷款流程,所以她先把自家公司的账目整理了一下。另外也把服装店的营业执照升级成了红珊服装公司,方便以后跟粤城那边进货的时候走账。
赵福这两天刚好在临市忙加盟的业务,一回安河第一件事就是带林珊去村里看选中的那块地。
这片地紧邻大马路,是老百姓的耕地。虽然政策上78年就陆续开放私人建厂了,但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大河村仍然才只有一家私人小厂子。是村里之前唯一的万元户赵老六,开的一个磨面厂,小作坊似的规模。
赵福看上的地皮就在他的厂子旁边,“六叔这厂子承包费一年五百多点儿,咱比他大了不少,这半亩地村部现在要2000块一年,我估摸最后能谈到1800。”
林珊叹气,她想租的地可没有大到赵老六的四倍,“最多1500,五年一签,不同意咱就去隔壁村。咱们也不是非要建设大河村,带动村里发家致富的。”
赵福明白了,也忍不住叹气:“村里都觉得咱挣大钱了,想占点儿便宜。说到底还是我在村里的根基不深。”
林珊安慰了他两句,“不深就慢慢让它深起来,有些人不怀德只畏威。”
虽然2000块对于公司来说不是事儿,但市场就是市场,规矩就是规矩,明摆着欺负人可不行。87年的大河村一带穷得一塌糊涂,村民平均年收入500块不到,比这便宜的地皮到处都是。
林珊让赵福暂时冷一冷村部,先开始着手施工队的事。她自己则带着赵桂花和李国超去了银行。
桂花女士因为经常跑银行,所以工作人员对她非常熟悉和热情。得知他们想要谈贷款业务,周经理立刻把人带到了办公室。
林珊在安河,尤其是城西这一片基本算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了,周经理上来就一顿猛夸,夸得林珊都快以为这是什么表彰大会了。
“周经理您客气了,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我们公司也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好。咱们银行没有您的领导,业务员们的水平也不可能这么高的。”林珊回馈了几句客套话后,转入正题。
贷款对于银行来说要看的是借贷人的资质,而对于她们公司来说,则要看这个行的利率有多高,获批手续有多快。
周经理把表格拿了出来,“贷款六个月以内是8。41%,六个月到一年是9。26%,一到三年9。78%,三到五年是10。21%。你放心,这个听着多,但我们行是最低的。你们是要做副食品的,这到农村信用社的话,上来可就9。3%看了。”
林珊接过表格简单看了一下,她根本不用算账,都知道这年代借钱是合算的。
如果她记得没错,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
年代,大量的坏账烂账堆积在信用社和四大行。信用社尤为严重,有一部分当年借过钱的人因为坏账重组政策,到最后一分钱都没还也啥事没有。
在历史前进的洪流中,总有一小撮人能在政策中间走到狗屎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