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现在的李昀是携开国威严,又有真龙现身献上玉玺,可以说是民心尽归的大势在身。这样的皇帝,就跟当初的始皇帝一样,只要他活着一天,谁又敢多做什么事呢。
郑左生内心也有些感叹。
当初的幼儿稚子,到如今是一位真正的帝皇了。
“谢陛下。”七人行礼之后,按照桌上已摆放好的姓名牌尽数落座。
稍一落座,郑左生就率先开口,“陛下,今日奉天殿秘阁一事所述不多。但观陛下所言,怕对设置秘阁也思虑多时了。臣不解其意,有些事想要陛下解惑。”
“郑公请说。”
郑左生环视了一圈,知道一切疑问由他询问最好。
在场七人,燕筝、邓羌两人对陛下忠心耿耿,就算有疑惑也不会多问,怕是一心要做陛下的孤臣、忠臣。
孙亚、马贤都是降臣,加之陛下权势隆重,郑左生猜这两人日后在秘阁之中一定小心万分,也只会随着陛下的心意办事。
范旭小心谨慎,一贯的原则是虽然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可若是陛下另有主意,他便立即更改意见,从陛下的心思角度出发再提意见。
至于骞珪,郑左生知道他的宏愿,他一直以诸葛孔明与刘皇叔的君臣之得为榜样,是想君臣想得千古留名的。况且这些年陛下对骞珪实在不薄,骞珪的忠心并不输于邓羌等人。之前处理并州事务,他与范旭二人杀了多少世家豪族,真可谓是绝了自己后路。
倒是唯有他,其实这些年大多在四方书院之中教书,偶尔在新闻部的报纸上发表一些文章,并未做多少实事。
陛下选他入阁,最主要还是看重他的名望。本来崔定也合适,可崔定这两年身体太差了,稍稍久站都不行,自然无从说起入阁了。
而且他年纪也不小了,骞珪等人的政治生命还很长。他的话,恐怕在秘阁两三年后也该请辞退下去了。
所以于公于私于情于理,他开口最合适。就算说得不妥当,反正他退得快,机会可以留给年轻人们。
“臣想问陛下,这秘阁开设是因如今天下未定的一时之故,还是彻底立下宗法,大明国以后皇帝尽数如此?”
“我有意一直延续。”李昀笑道。
郑左生稍稍一愣,内心也升起了一些波澜。
依照李昀的圣明,郑左生不信他看不出来,秘阁的设立其实很大程度限制了皇权。自古以来,朝堂之争大多就是因为皇帝在为了自己的权力跟臣子们互相扯皮。
皇帝厉害,那就压制臣子,皇权达到顶峰。国家贫弱,皇帝怯懦或者愚笨,那就皇权旁落。
归根结底,皇帝最怕的就是臣子拿走了他的权力。
当然李昀是不用担心这一点,以他的圣明与君威,这秘阁中人又有谁会跟他唱反调呢。
可问题是他不担心自己的子嗣后代么。
不是每个子嗣都会如他一样天生圣皇,也不是每个臣子都如骞珪等人一样忠心耿耿。
李昀看出郑左生的疑惑,反而认真道:“郑公,我登基之前其实思虑很久。我设立秘阁无外乎两点原因,一则是想保持州府之时的办事效率。
历朝历代但凡朝堂上奏事,有些时候处理的不是事本身,而是其中的利益牵扯了。兜兜转转,反反复复…官员之间更是互相攻讦。
我们这些吃着肉糜睡着软床的人自然等得起,可有些事关系百姓生死,他们等不起。秘阁设立,你我几人一同快速商议需处理的事件本身,能避免耽误太多时间。”
“其二也是为了限制我这个皇帝吧。”
李昀这话一开口,郑左生几人面色大变,立刻就要否认。
“不必紧张,皇帝也是人,又不是神。人总会犯错,我倒是还好,自认就算脑子有时候被你们捧得迷糊了,也能快速回神。
那我李氏之后的皇帝呢,保不准就出现个糊涂的。设置秘阁,在大事上也能让他安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