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嘛事不问,万事皆由卿等。百年之后,史书之上。朕自然是会获得,一个好听的名声和庙号。无论是不是亡国了,朕的名声一定会被读书人颂扬万代。唉,可惜啊,朕做不到。这样做实在没意思的紧。好了,说正事。等京畿地区所有皇庄的佃户们,分配到了足够的生产工具和物资。他们的任务也就基本结束,后续就听公司安排。朕不会多问。王大伴,让门口候着的内书堂学生们,都进来吧。朕有话要跟他们说说。”“喏,皇爷。”很快,堂屋内涌进了二十多个眉清目秀的少年郎,他们大部分都是内侍。一样会读书识字,明事理会算计,不比外面的读书人差,这样的人还在不断增加。崇祯打算宫里只要想学习的,统统拉到内书堂学习,只要不耽误本职工作就行。一定要在宫中,养成人人爱学习的好习惯。崇祯现在能培养的,就是这样的苗子。他也不听,也不相信历史上太监都是坏种的说法。“你们不用跪着,站直了听朕说话就是。你们这批内书堂的学生,朕是寄予厚望的。因为历朝历代以来,就没有哪个皇帝,像朕一样手把手教你们这些内侍。你们注定会成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会跟着朕开创史无前例的伟业。你们内侍,都是外界眼中的非主流。甚至在一些固执偏执的士大夫眼里,你们天生就是佞臣。是祸国殃民的代表,是蛊惑君上昏庸的恶人。王大伴,让杨时化和倪元璐两位大人出去吧。朕现在处理的都是内廷事务,他俩不方便听。”倪元璐和杨时化相视一眼,总觉得不安。这太监们正在崇祯的影响下,发生着他们无法预料的改变。至于这种改变对文官集团有什么影响,他们俩不得而知。他俩只是希望,能多出几个三宝太监的人物吧。“倪大人,杨大人,这边请吧。”两人都没有强项,乖乖朝崇祯施礼退下。此时屋里就只剩下紫禁城的人了。那些兵仗局工匠们的儿子,也算是内廷的人。“朕的新政,在外人看来。特别是那些文官大老爷们看来,简直就是过家家一样。是呀,朕不动吏治,不动盐铁专卖,不动读书人的利益。只在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忙活一些荒诞不经的事情。于国何益,于民何益?也许在他们眼里。朕就是和自己的哥哥一样,在做一件件玩物丧志的木器。可朕不觉得,朕要做的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壮举。朕要让这旧日山河,一夕之间换了容颜!朕要让外面唱反调的文臣,真正匍匐在朕的脚下。”讲到这里,崇祯的神情略显癫狂,语气慷慨激昂。“而你们是朕真正可以相信的人。朕要带着你们去冲破桎梏,实现这一壮举。你们是朕的学生,一样的天子门生,与那些进士并无二致。甚至在朕的眼里,那些饱读诗书的进士还没有你们重要。因为这些天,朕把朕的知识,朕的治国理念都灌输给了你们。你们才是朕伸长出去的手臂和脚掌。不要因为身体的残缺,而自怨自艾。只有自己看重自己,世人才会看重你们。你们都不要回宫了。就在这些皇庄里继续做事。来年开春春耕之际,朕带来新的种子。新的粮食种子,会给饥饿的大明带来希望。待明年秋天收获的时候,朕会让京畿地区的百姓不再挨饿。好了,都下去吧。”这时候,那二十多个内侍小工匠们,早已经是泪流满面。崇祯给了他们难以想象的深恩,满足了他们所有的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再不想着报答,就真不是人了。二十多人无声无息磕头,鱼贯而出。崇祯回头对王承恩说道。“王大伴,回宫。第二天朕要召见徐光启以下,所有西法学派的人物。你给安排一下。”“喏。”······冬去春未来,希望总是建立在绝望之上。处在明末这个时代的人,无法跳出圈外,去看待这个行将就木的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同样的道理,他们也看不明白,现在的崇祯是如何一步步把这个大明带出泥沼,走向真正的强盛。魏忠贤和亢同德走出庄头村的时候,上千人的队伍已经等候多时。太谷曹家家主曹德兴,领着他家一百多号家丁,就站在王体乾和李永贞、李朝钦的身边。他们四人后面才是更多的晋商队伍和东厂人马。商人和东厂的人集合在一起,共同行动,这也是头一遭。从站位上来看,这个曹德兴和魏忠贤这伙人的关系匪浅。,!荫城镇的铁器买卖,就是他太谷曹家的,也是潞泽商帮的。曹德兴今年五十多岁了,他早在天启三年就投奔了魏忠贤门下,是魏忠贤手下有名的白手套和财神爷。只不过一直是隐在暗处,旁人无从知晓。崇祯刚登基那会,曹德兴看出苗头不对。开始给自己慢慢找后路,委婉拒绝了多次魏忠贤明里暗里的命令。那时候魏忠贤自身难保,也没有精力去追究他的怠慢。可是计划没有变化快,人算不如天算。曹德兴慢慢找后路下家的时候。崇祯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闪了不知道多少人的老腰。那魏公公已经一条脚进了棺材,结果又平反了。还是干他的老本行,东厂的常务副掌印太监。这真是一个大明版,官场上的黑色幽默。曹德兴几乎惊骇欲死,赶紧费尽心思疏通关系,跑到魏忠贤膝下痛哭不已。好在他并没有开始落井下石,迫害帝党成员。曹德兴在付出了惨痛代价后,重新成为了魏忠贤门下一条好狗。不过明里暗里,还是要受点排挤和打压的。要不然这次面圣,魏忠贤也不会选择带只有一天交情的亢同德进去。而不是他这个跟随多年的商人曹德兴。看见魏忠贤和亢同德出来,曹德兴面子上没有任何不豫。:()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