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面前的这道光幕。徐云的心脏顿时狠狠一抽!如果说高斯的计算过程很可能还存在某些错漏的可能性,导致最终的结果出现了误判。那么光环提示的冒出,则无疑是一道来自规则层面的肯定:他们真的找到了那一颗神秘的x星球!或者说是pne!而这道出现在他面前的光幕,也代表着徐云可以双手高举向天,大喊一声‘我滴任务完成辣’。但是此时此刻。他却没有丝毫这样做的心思。毕竟那个不停在跳跃着的倒计时,时刻都在提醒他一件事——他能够以‘罗峰’这个身份留在副本、或者说留在1851年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小麦、老汤、艾维琳、法拉第、高斯、黎曼、基尔霍夫、斧头在四个小时之后,就将与他永远的告别。不过好在徐云曾经经历过1100年副本的分别,对于这种割舍已经有了一定的准备。加之今夜他的熟人基本上都在现场,四个小时倒也足够做一些事情了。因此徐云便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将注意力再次放到了面前的x星球上。毕竟x星球还有很多环节没处理呢。只见他思索片刻,抬起头,对高斯说道:“高斯教授,神王这个名字我觉得挺不错的——不过欧洲的神王数量不少,您打算用哪位来做它的别名呢?”上辈子做过欧洲诸神的读者应该知道。在古代欧洲神话中。被称为‘神王’级别的人物一共六位,希腊和北欧神话各分一半。希腊神话的三代神王分别是:乌拉诺斯、克洛诺斯和宙斯。其中克洛诺斯是乌拉诺斯的小儿子,宙斯是克洛诺斯的小儿子。乌拉诺斯是第一个统治宇宙的神,后来被克洛诺斯推翻。克洛诺斯是第二个统治宇宙的神,后来被宙斯推翻,宙斯则成为了第三个统治宇宙的神。真·父慈子孝。北欧神话的三代神王则分别是:布利、包尔、奥丁。截止到1851年。乌拉诺斯被封为了天王星的别名。克洛诺斯是土星的名字。宙斯则是木星的称呼。因此留给高斯起别名的神王人选,只剩下了北欧神话的三代神王。当然了。如果用高斯的高来命名也不是不行,毕竟高斯也算是数学界的神王,但那就成高王星了“别名啊”听到徐云这番话,高斯只是稍加思索,便很快给出了答桉:“就叫它奥丁吧。”徐云闻言,童孔微不可查的一缩。这是巧合吗?早先提及过。后世bsc那台推导出的环系天体通式的超算,同样也是叫做奥丁随后徐云轻咳一声,尽量让自己的表情看上去正常一些。继续对高斯问道:“高斯教授,您能让我看看神王星的观测记录吗?”高斯点点头,从操作台上拿起了一叠很薄的文件,递给徐云:“两万五千多张的图像,就只有这七张上能够隐约找到神王星的痕迹。”徐云顺势接过,放在掌心看了起来。高斯交给他的折叠文件已经被临时修订成了一本简易小册,每页的某个位置上都被画上了一个红圈,红圈内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某个特别小的光点。与此同时,高斯则在补充解释着筛选原理:“我们通过星球轨道和其他数据推导出神王星的轨迹后,便以真近似角去反推了它的理论位置。”“也就是某月某号它应该出现在哪里,理论上会被哪家天文台记录下来,接着去翻找那天的观测记录。”“只是神王星离地球实在是太远太远了,即便是施密特望远镜观测起来也非常吃力。”“同时天文台也不可能那么凑巧的在对应的当天刚好拍摄到那块星区,因此翻找起来并不容易,最后也只能找到这七张图像。”徐云很是理解的点了点头。早先提及过。望远镜的口径则有一个经验公式,可以方便的计算出望远镜的极限星等l。这个公式是l=21+5lgd。其中d为望远镜的口径以毫米为单位的值,lg为取对数。例如塞德娜的视星等为+189星等,只要你找对位置,后世用一台925英寸施密特-卡塞格兰式望远镜加d相机就能找到它。神王星的亮度必然要比塞德娜低一些,但1851年各地天文台的望远镜口径却也远非后世普通天文爱好者的设备可比。同时200个天文单位折算成光年,也就等于000316上下。说它是在太阳系外轨道,实际上也就是在高速路口的检查站附近。,!加之施密特望远镜的原理辅助,神王星的距离即便再远,单纯的想要看到它其实并不难。还是那句话。单纯的看到星体非常容易,但由于它静止不动,你很难判断出它究竟是恒星还是行星。饭团看书话题再回到原处。虽然如今有了施密特望远镜辅助,各大天文台的观测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可问题是这年头天文台的记录方式比较原始,只能把相机贴合到望远镜的主镜上去对焦拍摄。相机稍一抖动或者遇到其他干扰,拍摄出来的图像就会模湖不清了。加之宇宙广袤无边,每个天文台每天能拍摄的照片也就三四张。因此在放大视距的情况下,他们能拍摄到的内容就很少了——具体各位可以掏出手机,焦距调到最大然后拍拍天空试试,三四张只能覆盖到很小很小的一块区域。说直白点,这就是在用穷举法抽奖。因此当高斯等人在找对应日期的观测记录时,便出现了上述的情况:例如他需要的是6月23号西南方向的照片,天文台拍摄的却是东北方向的记录。可不放大拍摄的全览图呢,又看不到神王星——这就等同于裸眼观测。因此一通下来。高斯他们只找到了七张照片,也就比钓鱼老的存稿多七张罢了。随后在高斯的引领下,徐云来到了多多罗望远镜边上。“升交点经度67223”“轨道偏心率0”徐云按照高斯给出的相关数据,开始慢慢调试起了望远镜。依旧是寻星镜锁定星区,将主镜中心的影像,尽量的调节到寻星镜十字丝的中心。待两只镜筒光轴平行后。徐云转动脚架,进行最后的对焦。过了大概五分钟出头。徐云的视野内,出现了一个微不可查、但却依稀有些光亮的小点。并且与冥王星一样。这个小点的周围几乎没有其他天体干扰,一如北欧神话的神王奥丁一般,孤独的坐立在星河另外一端,在冰雪之中遥望着这一片大地。看着视野里的小点。徐云的眉头又是一皱。他曾经观测过许多次塞德娜和阋神星,以徐云的经验来判断,神王星的视星等恐怕在+25上下。甚至可能接近+26。视星等数值越高就越难被看到,负数视星等的则明亮如同琦玉的大光头。例如太阳的视星等就是-267。而老苏当初见到的sn1006超新星爆炸,视星等则在-75左右。非空间望远镜能看到的极限视星等大概是25到26等,哈勃的极限星等是30。不过另一方面。非空间望远镜能的极限视星等,有相当部分受到了大气污染的影响。这里的污染可不是指某个地区的工业污染,而是上百年人类总体工业的污染程度。因此在1851年,徐云能借助多多罗望远镜看到视星等+26左右的天体倒也正常。+26啊想到这里。徐云的小心脏忽然又砰砰砰的跳了起来。按照他原先的猜测。神王星这颗神秘的x行星即使真的存在,它的视星等多半也不会低于+20——因为神王星的直径是可以提前计算出来的,必然是地球的数倍。当然了。这里的计算并非指1850年的高斯,而是后世模拟轨道方程计算出来的理论值。同时呢。星球的直径和星球反照率又有一个比值,可以确定出视星等。反照率最大是1,最小可以小到极限,不过一般最低最低都是百分之一点几。因此即便是按阋神星、塞德娜之类的反照率来计算,神王星的视星等应该也不会太低。而眼下它的性质又违背了这个‘常理’想到这里。徐云的脑海中骤然冒出了一个词:暗澹天体。暗澹天体,是指接近或者超过30视星等的星体。这些天体还在宇宙中形成了一些灰暗的星系,叫做暗澹星系。而这些暗澹星系,大多都是宇宙中最早形成的第一代星系。其中比较具备代表性的有segue-1,bootesi,tuaii,ursaajori这些,都在银河系周围。这些星系的年纪都超过了130亿岁,而目前已知宇宙的年纪是1382亿岁。这些星系也是后世一种叫‘冷暗物质’模型的论点支撑,即非重子暗物质的框架体系。例如轴子等等。不过2020年底大规模的轴子验证实验最终得到了零结果,意味着轴子即使存在,也比过去预测的更难探测,因此现在有相当多学者对轴子的存在很没有信心。而眼下这颗神王星若是暗澹天体固然它的年纪自然不可能与其他暗澹天体相比,但它是否有可能会记下其他一些远古的信息呢?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毕竟神王星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一般来说。最初所有恒星都是从形成恒星前的星云中形成,该星云将物质吸引进来。外部区域仍然很冷,无定形硅酸盐、碳基化合物和冰都聚集在那里。一旦恒星前星云形成一颗原恒星,然后形成一颗成熟的恒星,这种外层物质就会进入,并开始形成团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群开始相互作用,合并,迁移,并潜在地弹出另一个集群。这些集群就是行星。但如果行星距离极远有些更早时期的信息可能就不会进入标准的八大行星轨道,而是被‘吸附’在神王星上了。后世的观测手段可不同于1850年,若是太阳系内有一颗暗澹星体或者类暗澹星体存在几乎在短短的数秒钟内,徐云便做出了一个决断:神王星的存在,回副本后一定要尽快汇报上去!至于上面会怎么处理或者会不会‘分享’,这就不是他能去猜测或者决定的了。只是众所周知,兔子们可是很记仇的。像老鹰在1969年便成功登上了月球,但直到1978年,它们才送了一块月壤给咱们。当时欧阳自远院士还在地化所,有一天突然接到所里电话,说所里正组织研究团队研究月岩呢,要他赶紧回所里。欧阳院士蹬上自行车就骑回了所里,气还没喘匀就看到了那块儿月岩摆在大厅中间。那块月岩看起来真挺大的,欧阳院士当时已经开始畅想这块石头能分成多少块儿,每块儿去做什么实验了……结果后来仔细研究才发现,老鹰压根就没那么大方:他们拿凸透镜做了一个玻璃罩放月岩外边,所以看起来放大了好多倍。实际上这块月岩才多大呢?1克。嗯,1克。而就是这1克月岩当时也没全用来做研究,它被分成了两半,一半05克,现在还在燕京天文馆内展出(对,咱也学老鹰往石头上放了块儿放大镜,大家感兴趣的话有机会可以去看看)。类似的‘友好举动’,即便是在天文领域里也发生了不知道多少次。近的还有当初“新视野”号飞过冥王星的数据,现在老鹰依旧捂得严严实实的,只给自己家的几条狗看。因此徐云敢肯定,上头也会做出相同的回礼。礼尚往来嘛。别看兔子外表粉嫩嫩的,切开可都是黑的哟而就在徐云心绪飞扬之际。彭——他的耳边忽然响起了一道沉闷的巨响。徐云下意识的转过头,朝发声的方向看去。只见此时此刻。距离他身边不远处,阿尔伯特亲王的身边。他早先在停车场见到的那位名叫威尔希尔·肯尼迪、整个人看上去非常快乐的压力老子,如今正整个人倒在地上,头部附近有一摊血迹流出。几秒后。一道最少c3调的男音骤然响起,响彻空地:“不好,有刺客!快保护陛下!此言一出。空地上顿时出现了极其短暂的寂静。不过半秒不到,这股寂静便化作了一道道惊恐的喊叫声:“枪!有枪啊!“快跑——”“呀咩咯”彭彭彭——说话之间。周围又响起了几道枪响声,陆续有人中道倒地。或许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缘故。直到第二次枪响,徐云方才从惊诧中回过了神。回过神后。出现在他脑袋中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这怎么可能?今晚的剑桥大学内怎么可能会出现枪声?枪械。这是一个很有魅力,但发展过程也非常曲折的武器。第一代的枪械叫做火铳。这玩意大家都很熟悉。宋代就有,到明代盛极一时。明末骑兵除了弓箭,最喜欢的就是三眼铳。截止到20世纪60年代,本土的一些民兵甚至还继续装备有火铳。他缺点是实战中几乎只能发射一次,射击精度很低。优点则是打完了能继续当铁棍用。火铳之后则是火绳枪,再后来便是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的燧发枪。到了十九世纪末期,现代枪械的雏形诞生了:那就是后装枪+多边形膛线+无烟火药+锥形弹头的组合。但就像后世的各国武器发展水平各异并且鲜少分享技术一样。在十九世纪末,各国枪械的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以1851年的英国为例。多边形膛线要到1854年才会出现,因此目前英国普遍使用的都是前膛枪甚至燧发枪。最精锐部队配置的则是一款叫做‘米涅步枪’的武器。这款枪口径1783,枪管长990,四条膛线,缠距1:78。,!枪管通过三个螺栓固定在全长的核桃木枪托上,枪托底板为黄铜材质,全长1397。这种枪械虽然有一定的杀伤力,但发射准度和射程都是个大问题。比如它的理论射程是183米,但有效射程也就百米左右。这个数值差不多也就观众席到分析机小棚的距离罢了。也就是说射击者所在的位置,一定会在场地之内。可问题是今天阿尔伯特亲王出现在实验现场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事先便安排好的行程——一来是为了坐镇给徐云撑腰,二来则是阿尔伯特亲王本就是剑桥大学的校长,于情于理都不能缺席。因此在实验开始前。所有来宾的车辆都要经过一道由剑桥大学巡护员以及皇家卫兵的联合检查关卡后,才能被放入校内。这种情况下在三一学院的腹地之中出现了如此多的枪声?开什么玩笑?奈何无论徐云心中有多少疑问,此时都有一个状况切实的摆在了他的面前:这个玩笑成真了。眼见周围的局势越来越乱,只能听见枪声却看不到敌人。徐云连忙一把护住高斯,同时对周围喊道:“汤姆逊先生,你看好小麦!”“艾里同学,你带着艾里先生和我们一起!”“黎曼同学,法拉第先生交给你了!”“大家一起躲到礼堂那边,赶紧!”说完。徐云一手护着高斯,另一手下意识的就准备去拉艾维琳:“另外艾维琳,我们咦?艾维琳?!”徐云的左手在空气里胡乱抓了几下,却什么也没抓到。他错愕的转过头。只见此时自己的左手边空无一人。。:()走进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