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的文章就以写实为主,不会有太多的夸张,姜至瑜笔杆子不错,看文字就能想像出来两辆拖拉机在兄弟两家里是多么的气派,而这兄弟一个种地一个“灵活就业”,各有各致富的路子。其中着重突出了打瓜这个经济作物的特点。
好种,收获大,价格高。
李龙看完叹了口气:
“估计这些天我大哥家又不得安生了?”
“你大哥家咋不得安生了?”顾博远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问道,“出啥事了?”
“乡里的姜干事把我和我大哥的事写到自自治区日报上了。我估计这下了,全区想种打瓜的人应该都想着往我大哥那里去,找打瓜种子了。”
“那倒是,要是全区农民都知道种打瓜值钱,那真就该满世界找打瓜了了。只是这打瓜种子也不好找啊。”
顾博远开了农资店时间不长,但至少算是行内人,和有关人员打了交道之后,知道的事情就多了。
李龙觉得有必要去给大哥说一下,祸水东引也好,总不能天天让人来家里闹。
石城炒货厂规模并不算大,能收的打瓜籽并不多。
今年从来李家买打瓜种籽的各家数量来看,明年打瓜种植差不多就是一百来亩,产量不可能都是两百公斤,少一点儿,最后最多也就十几吨。
炒货厂吃不掉就可以去往种子公司卖一批。
不过这样种下去,这两块八的价格也不知道能保持多久。
吃过中午饭,在院子里聊了一会儿天,李龙把姐姐李霞已经回石城的事情给顾晓霞说了,顾晓霞的意思是有空可以去看看他们。
李龙自然是没意见。
顾晓霞去上班,顾博远去开店,李龙则开着拖拉机直接往队里突突突而去。
杨大姐把厨房里收拾干净,出来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准备下午推车要卖的饭。
她靠着平时推着卖饭的车子,缓缓的蹲了下去。
兜里就有一封才从老家寄过来的信,那信上并没有写出来丈夫韩新诚的地址,反倒说公公年事已高,病了两回,家里没钱了,让她寄些钱回去。
看笔迹是小叔子韩新仁写的。
杨大姐分明记得走的时候公公五十八岁,身体很硬郎,下地干活比村里有些年轻人还要好些。
而丈夫每个季度会寄钱回来,或二十块,或十五块。
这钱在老家农村里算不少的数目了。钱是寄给公公韩大壮的——公公韩大壮的父母是农民,公公自己却上过几年的学,所以给孩子起的名都挺有文化气息。
每次收到钱,韩大壮会从中取出几块钱交给杨大姐,作为女儿韩芳上学费用。
杨大姐分明记得很清楚,丈夫韩新诚过年的时候回来说过,一定要让女儿上学。只是在自己来这边寻找丈夫之前,公公不知道是听了谁的话,不再给杨大姐钱。
公公告诉她,女孩子上学没什么前途,韩芳不小了,可以干活了,在家干几年活,差不多年纪就可以说亲了。
她猜测这话是小叔子韩新仁说的,但并没有证据,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不想让韩芳辍学,所以思虑再三,她才决定带着韩芳来北疆找丈夫。
这个决定对于一个连县城都没怎么去过的农村妇女来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没有经验,没有出过远门,一边要照顾韩芳一边要打听去处,这才会被人盯上,偷走了她的钱包和那封重要的信。
她始终不敢去深想为什么老家的公公婆婆以及小叔子不告诉自己丈夫的地址。是丈夫出事了,还是他们不想让自己和丈夫见面?
以前杨大姐还想着装糊涂,这封信寄过来,加上这一次李龙无意中问起,才让她觉得需要好好的考虑一下如何解决这件事情了。
丈夫具体的地址,是什么什么师?第几师?还是什么什么斯?杨大姐并不认字,韩芳认字,但对丈夫韩新诚写的那字迹看不很清楚。
杨大姐决定和韩芳两个好好想想,自己也要认真的琢磨一下,哪怕就算要回去,也得有个稳妥的计划。
不然可能回去后不仅找不到丈夫的地址,还有可能出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