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明末逐鹿天下TXT > 第100章 财政危机 纺织机器(第1页)

第100章 财政危机 纺织机器(第1页)

苏河刚走到凌云殿,就听到户部尚书李志升和工部侍郎苏五牛,他们在激烈争吵。“必须付现款,一枚铜币都不能少,我们工部绝无赊账的可能。”苏五牛语气坚定,回绝李志升赊账的请求。现在哪个衙门都缺钱,工部管理公司的产品不愁卖,现钱才重要。李志升双手一摊,道:“户部现在没钱,苏统领让我们必须要采购这批物资。等到农民交税,我们户部就有足够的钱款。我们户部大额采购,苏侍郎直接赊我们两个月,为什么不可以?你这样做生意,太败人品了。”苏五牛没有退让,严词拒绝道:“没有一丝可能,我们绝不会让步。苏统领要你们采购物资,你们户部没钱,找苏统领去要钱。我们工部所属的工厂,没见到足额的货款,绝不发一份货物。”李志升听到这句话,他也被激起怒火。都是同僚,现在时局艰难,统领府所有衙门都没钱。苏五牛连一步都不让,太不会做人了。又不是不给钱,只是先打白条。李志升威胁道:“苏侍郎,你要是依然坚持到底,我就请求苏统领,把工部名下的工厂,转移到户部名下。现在连外面的小作坊,都成立公司,按时缴纳税款。民营公司可是我们户部管理。统领府麾下的公司,不应该由工部管理,就应该由我们户部管理。”“你敢!”苏五牛瞪大眼睛,气哼哼的说道:“工厂在我们工部管理一天,就必须先付款后发货。看不到钱款,我们绝不发货。”苏河知道这两人在争吵什么?引起他们争吵的主要原因,就是统领府缺钱。养军队就很耗钱,苏河又提供廉价的小学教育。每年一两银币的学费,只能维持教师的工资和食宿费用。建学校的费用,必须由统领府提前拿出来。与建学校类似,还建设祖庙、乡间卫生所。修建直达每个乡的水泥路,在主要河流上建立水库。这些都是以工代赈的方式,动员村民修建。让村民在农闲的时候,能挣下微薄的工资,养活自己家人。统领府拿出来的银币,大部分都是士绅抄家获得的银子。现在除了不能轻易动用的应急款项,流动钱款已经花光。现在官吏发工资,主要靠商税的收入开工资。现在是八月分,还有两个月,就是粮食收割的时间。根据统领府调查,很多村民现在还使用石制或是木制的农具。天气多变,粮食抢收的时间很短。如果农具不趁手,那对粮食产量影响非常大。苏河让户部采购一批钢铁厂制造的农具,通过借贷的方式,提供给农民使用。他还让户部,购买一批简易的农用机械。苏河提高工匠待遇,给工匠发放爵位,已经取得一些成效。钢铁厂有工匠研制出简易的农用机械。脱粒机研发出来。它可用于水稻、小麦、高粱、黄豆等作物的脱粒。碾米机研发出来,能更方便给水稻小麦去壳,不需要在舂米。舂米现在是一种刑罚,舂米工作劳动强度非常高,效率很低,去壳的效果又不好。这些效率极高的能用机械,价格不算贵。苏河准备为每个乡配备几套农业机械,提高粮食加工的效率。户部购买农具的支出,还有今年第四季度预算,现在财政缺口很大。李志升和苏五牛看到苏河走过来,他们都停下争吵,装作正常聊天。“我听到你们刚才的争论。户部缺钱,我让银行把最后一笔贷款额度给户部。”李志升听到银行贷款,他松了一口气。银行给户部贷款,也需要付不菲的利息。但这是户部欠下的钱,富裕时还上就行。户部有钱才重要。有钱就能完成考核目标,他和属下的官位都稳固。苏河走进凌云殿,今天凌云殿会议,主要讨论财政问题。他觉得李志升和苏五牛,在凌云殿门前大吵一架,也是有向大家哭穷的意思。作为最富裕的两个衙门,他们也怕其他衙门从他们那里争夺利益。今天凌云殿会议特别长,各个衙门的预算,他们从上午讨论到下午。连午饭都是在凌云殿内,简单吃了一些点心。苏河砍掉大部分可有可无的预算。剩下的预算,大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硬性支出。砍掉这些预算,会出大乱子。户部帐上,还存有二百万两银币。这是统领府拍卖士绅资产,没收士绅家产,攒下来的银子。大部分已经花掉,这二百万两银币不能动。它是用于军队入蜀作战的军费。苏河回想各个衙门收支问题。三法司和吏部,几乎没有收入,他们花钱也不多。工部掌管统领府设立的大型公司,它们不缺钱,但也没有存下钱。,!工部利用公司赚的钱,修建大量的水泥路、水库和水渠。水泥路谁都可以走,不进行收费。水库和水渠也没有向农民收费,这是统领府必须做的事情。卫生部、教育部是花钱的大户,几乎没有收入。教育部支出是建立遍布乡下的小学。老师的工资和印刷书本的费用,也极其庞大。教育部的老师,规模几乎和其他衙门官吏数量相当。教育部每个月,都需要支付一笔庞大的开支。卫生部的支出,主要是建立遍布所有乡的卫生所。每个卫生所,至少需要配备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现在统领府官方,对具有医术人员的称呼,已经正式改称为医生。民间按照习惯,依然还叫大(dai)夫或是郎中。卫生所给村民看病,收的费用只够药钱。户部收入不多,支出的大部分钱款,主要用于民生。农民借贷的东西,都是户部提前进行采购,这需要占用庞大的资金。银行现在主要负责货币兑换和转账。因为信誉问题,还没有开启个人存款业务。银行能提供的贷款非常少。统领府所有衙门,计算今年第四季度的预算。已经算上第四季度,收上来的农税。账面缺额就高达二十五万两银币。缺钱怎么办?只能开源节流。现在截流完全没办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硬性支出。每一份钱,都经过慎重的考虑,不该花的绝对不花。吴栋林小声的说道:“不行,我们加点税。我看《汉中周报》上介绍,陕北有些地方,大明官吏都把税收,收到崇祯三十年。我们不用加到崇祯三十年,多加一年税,就再也不愁钱了。我们进口粮食不收税,我看报纸上说,我们每个月进口粮食规模很大。取消粮食免税,这些税钱就能轻易满足财政缺口。”苏河用手重重的拍在桌子上,语气严厉的说道:“加税,绝对不可以。我们现在的税收,对百姓来说,已经非常重。再加税,就要有许多百姓卖儿卖女。税绝对不能加。百姓日子过得太苦,根本刮不出多少钱。粮食进口也不能加税,羊毛出在羊身上,粮食加税,粮价必然会疯涨。粮食和盐进口免税政策不会动摇。”现在统领府百姓的税负很重,不能再加税。苏燕自信的说道:“税务局现在每个月收税,都在小幅增长。我们税务局除去农税,第四季度大概能有五万两税银。”李志升提议道:“苏统领,我们现在还有二十万两缺额。不能加税,没办法开源,只能尽量节流。我发现汉中的农场,养着大量的鸡鸭和猪。这些畜生,要吃很多的粮食。我为什么很少吃肉,就是我知道,肉都是用粮食换来的。把这些畜生杀掉一些,还能卖很多钱。”苏河没想到,李志升算计了半天,竟然盯上农场养的鸡鸭和大肥猪。“这些禽畜不能动,现在谁家养殖,舍得喂珍贵的粮食。农场中喂鸡鸭和猪,大部分是米糠。它们主要吃米糠和野菜为食。我知道米糠,在很多地方,仍然被当作粮食。我从小就经常吃米糠,可以说我是吃米糠长大。但米糠只能活命,它实在是不好吃。有了粮食,谁又愿意吃米糠。红薯即将丰收,我们也从湖广,购买到大量粮食。现在满足治下的百姓,一天吃两顿饭,还是没有问题。人不吃肉食不行。特别是军队,我要求他们每两天必须吃一个鸡蛋,每七天吃一顿猪肉。现在大明朝的官兵,为什么比不上建奴的军队。除了军队腐化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大明官军缺少肉食。游牧民族,吃大量的羊肉和牛肉,他们更加健硕。我们没有那么多羊肉和牛肉吃,但鸡蛋和猪肉必须满足。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一点,只要没到饿死人的程度,这些鸡鸭猪不能杀。还有一点,每逢大旱,必有蝗灾。去年陕西大范围的蝗灾,我相信大家都没有忘记。鸡和鸭是蝗虫的天敌,它们捕捉蝗虫十分高效,能有效减轻蝗灾的危害。”王仲策听到这个消息,他震惊道:“鸡鸭还有这个作用,为什么没有推广开。”一直没有出声的王文君,开口解释道:“我想应该是大规模养殖鸡鸭很困难。我们卫生部,专门培养一批兽医,用于防范禽畜得病。取得的效果非常不错,已经积累很多经验。对付大规模的蝗虫,必须要大规模的鸡鸭才行。”苏河确认道:“确实是这样,没有兽医控制病情发展,大规模养殖鸡鸭,很容易成批死亡。”他又看向众多官员,自信十足的说道:“缺钱的事情交给我,大家不用想节流。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我们已经省了又省,无处可省。我们官员非常廉洁高效。二百万两银币,就够发起一场大规模战争。大明朝二百万两银子,没出京就会被漂没一半。二百两万银子,发到军户手中,连二十万两都没有。我们只能开源,挣钱这件事,交给我来办。过段时间,我认为你们不会再为钱担心。”苏河直接揽下赚钱的工作。加税是最省时省力的办法,但完全不可行。苏河的办法是卖工业品,他一直推进工业化。这个时代,工业是最赚钱的产业。生产多少商品,社会就能消化多少商品。这段时间,苏河一直忙于写小学的教材。现在只建立基础的重工业,都没有建立挣钱的轻工业。只要他做出几件赚钱的工业品,就能解决现在统领府的财务危机。众多官员,听到苏河把这件事揽下。他们都松了一口气。一起共事这么长时间,他们都知道苏河不轻易说出承诺。一旦苏河说出承诺,必然能把承诺实现。但他们心中都有些疑虑,二十万两银币的缺口,这实在是太大了。他们也想不出来,除了加税之外,做什么能短时间,筹集二十万两银币。“在我实行计划之前,有一个政策,需要和大家讨论一下。那就是专利政策。我发现有很多老师傅,他们掌握着祖传的绝活。却怕被别人轻易学去,利益受到损失。如果没有儿子传承,他们宁可把这些技术带到棺材里,也不会交给徒弟。”王仲策认同道:“确实是这样,我父亲这种不在乎门户之别,谁来学医术,他都教的医生。整个汉中城这么些年,也就出了我父亲一人。敝帚自珍,才是传统工匠传承技术的情况。古代很多珍贵的技术,就是这样失传。别说工匠,我们读书人也这样。很多家族藏的孤本书籍,一般情况下,都不借阅给外人观看。人性就是如此,谁都希望自己后代,要比其他人多一些本领。”苏河也认同王仲策说的情况。“我提出专利政策,就考虑好了人性。。当公开技术获得的利益,远大于自己私藏技术时。所有人都会仔细考量,到底公不公开技术。”苏河与在场的官员,开始讨论专利政策。主要是苏河讲述他设计的专利政策,其他官员,根据现在的情况,进行一些补充。他们很快达成一致意见。专利分为集体专利和个人专利。集体专利主要是公司等机构申报,公司获得专利带来的利益。个人专利是个人申报,申请人获得利益,可以很多人共享一件专利的收益。一个技术申报专利,就等于公开这个技术。专利保护期是五十年,可以根据情况,申请延长保护期。在专利保护期内,其他人使用专利,必须要获得授权。没有获得授权,私自使用,惩罚获得利益的十倍罚款。户部罚没八成,两成给专利受益人。专利申报属于哪个衙门,户部尚书李志升和工部尚书张德志争了好久。这是能创收的衙门,他们都想由自己管理。苏河认为公司申报在户部,交给户部管辖专利。他让李志升抽调人手,在户部成立专利司。只需要一百文钱,就能申报专利。新专利,严格审核发明人。旧有的专利,按照先到先得的办法登记专利。有争端,让他们去大理寺打官司。他们开完会议,其他官员都离开凌云殿。苏河让妻子王文君,把家里的药方都申请专利,在医生群体中宣传,申请专利的好处。他同时让铃音,在《汉中周报》详细准确宣传统领府的专利政策。报纸找到几个典型,宣传他们申报专利,获得的好处。《汉中周报》专门根据专利政策,做出一系列专题。铃音身为汉中报社总编辑,一直在旁听记录会议内容。苏河写教材时,特别是语文书,就专门把标点符号和白话文语法,作为语文的重点讲述内容。现在统领府发布告示,都是文言文繁体字一版,白话文简体字一版。《汉中周报》除了特殊内容,整版都是简体字白话文,上面还标注拼音。方便购买《汉中周报》的官吏和百姓,学习简体字。现在各大酒楼的说书人,都给客人读报。《汉中周报》上面的内容,都会被人反复阅读,逐字解析。……苏河召集一批工匠,来到一间空旷的工厂中。他们面前摆放黄道婆改进的纺纱机。它一次性能纺三个纱锭,是现在全世界,最先进的纺纱机。直到一百多年后,满清大力强化腐儒愚民政策。华夏的技术发展停滞,西方因为大航海,技术蓬勃发展。,!它才会被大英工人发明的珍妮纺织机超越。纺纱机的旁边,是现在主流的织布机。苏河想要挣大钱,除了加税之外,只能发展工业。现在能发展的初级工业,就是以冶炼金属为代表的重工业。还有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苏河只记得珍妮纺织机和飞梭的基本原理。这两项关键的技术,能让纺织业摆脱手工业发展,正式进入工业化时代。让苏河仿制珍妮纺纱机和飞梭织布机,他没有这样的本领。但他面前的这些工匠,他们都是最出色的一批工匠。有的工匠,已经制造纺纱机和织布机,长达四十多年。他们对纺纱机和织布机的了解,比苏河要强许多。之前的社会,工匠没有动力改进技术。他们费力改进技术,也不会被社会其他人接受。改进出来,很快就被人仿制,不能获得好处。儒家理学还极力压制社会的技术进步。社会越是一成不变,就越有利于儒家的统治。苏河看着面前这些工匠,他们有的年纪很大,已经满头白发。有的面孔稚嫩,刚刚成为学徒。但他们脸上,都有对爵位和金钱的渴望。苏河指着纺纱机和织布机说道:“我今天来给你们下达任务,只要谁能研制出纺十个纱锭以上的纺织机和飞梭织布机。我会授予他九等勋爵爵位,赏银币五百两。有很多人制造出来,选取效果最好的机器。当第一个合格的机器制造出来,我只再等三天时间,就会公布结果。每个团队最多有五人获得爵位,奖金数额都是五百两银币。你们可以自行组建团队,制造这两个机器。工部会为你们提供一切帮助,制造机器时,工资正常发放。”所有工匠听到这个奖励,他们呼吸都加重。苏河继续说道:“我为你们提供一点建议。现在纺纱机纱锭是横着放,如果把它们竖着放起来,就能放很多纱锭,仿出更多的纱。现在织布机的梭子,需要两个人操作。如果加上滑槽,给梭子加上滑轮,再加上弹簧,让它可以往复运动。这样应该能一个人织布。”苏河把珍妮纺纱机和飞梭的原理说出来。剩下的事情,就看工匠们怎么结合他们的经验,研制出新的机器。苏河又去旁边的工厂,把肥皂弄出来,这东西制造简单,消耗量也很大。现在没有烧制出玻璃,要不然玻璃加镜子,就能解决财政危机。……魏大勇看着师傅鲁方圆,还没有调试好纺纱机。这已经是他们制作的第八台纺纱机。这些纺纱机都有十二个纱锭,但它们纺纱的效果太差了,根本达不到要求。他焦急地说道:“师傅,你要快一些,织布机在前天,就被吴二指大爷弄出来。我们只有一天时间了。吴二指大爷已经被封为九等勋爵,他还获得五百两银币。他儿子拿这么多钱,直接在工厂购买碾米机,开了一家粮食加工厂。要不是吴二指大爷年纪太大,他都能再娶一房媳妇。师傅你都三十多了,还没有娶妻。要不趁这个机会获得爵位,城里姑娘,谁嫁给我们这些臭匠人。现在汉中城附近村里的女人,眼光都高了。我们只能娶偏僻地方的女人。”鲁方圆伸出手,在徒弟脑袋上敲了一下。他这徒弟,干活很机灵,也很孝敬他。就是有一点不好,嘴太碎了。魏大勇摸摸头,委屈的说道:“师傅你干嘛打我。让你找几个人合作,你又不肯,说自己能办到。现在其他团队,他们都快弄好机器。机器运行无误,他们就去申请验证。有的团队开始就没有研制纺纱机,他们根据苏统领的思路,研制缫丝机。能一次性完成多个蚕茧抽丝,加工出来的丝线质量非常好。速度是之前缫丝机的五六倍,还能用水力驱动。我们这个根本不行,总不能让它纺麻吧。”鲁方圆没有与其他人合作,就是这些人,不让他带徒弟加入团队。他听到徒弟这么说,呆愣片刻,突然站起身,抱住徒弟。“我的好徒儿,你真是师傅的好徒儿,一语点醒梦中人。我们直接带着刚才那个机器去验证。苏统领缫丝的机器都要。咱们这地方不产棉花,但亚麻非常多。我们制作的纺纱机器,就是纺麻线的机器。”鲁方圆和徒弟魏大勇,抬着机器找工部官员,进行初步的验证。7017k:()明末逐鹿天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