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道:“我要亲自审核。”“没问题。”
王硕作为上辈子第一批文化个体户,有着非同一般的商业嗅觉。
在方老师几句话的工夫里,察觉到“小说版权”或许是一个隐藏着巨大利润的玩意儿。
且不说其他杂七杂八的改编权,单单就是电视剧、电影的稿费,那也就是一笔可观的收益!
不过,他只在第两层,而方言则在第五层。
在这个娱乐匮乏的年代,方可以培养出巨大的小说读者群体,等待电影、电视剧走入华人千家万户的时候,当年读小说的群体,就将为小说版权的赋予巨大价值。
到时候,谁能创作出第一批出品作品,谁能牢牢抓住第一批用户群,谁就是未来的一代文豪,谁能够抓住第一批作品版权,谁就是未来的文娱巨头,而现如今,正是大好的机会。
“岩子,还有一件事。”
石铁生提醒说,编辑部还收到不少其他报社的转载申请函,希望能在自家报纸上连载《大宋提刑官宋慈》,开出的稿费价格也是五花八门,大报给的是规定的最高标准,小报则大多在1o元上下。
“这个不急,等我们从杭城回来再定。”
方言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那读者来信,你打算怎么处理?”
石铁生说,别说回复,就是看也来不及看。
“这些信,还是按我的老规矩办。”
方言把这些信都打包,存放到自己空置的四合院里。
王硕眼里流露出羡慕之色,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像方老师一样阔气!
阔气到拿几进出的大宅门,专门来当读者来信的仓库,大作家当如是也!
………………
抵达杭城的时候,受邀参会的作家们66续续地也到了。
冀北、陕北、湘南、豫南、粤东、川蜀、沪市、甘陇……
五湖四海,齐聚一堂。
虽然是《人民文学》和《收获》合办,但经费预算依然有限,不单单会议的伙食相当简单,这栋称之为“将军楼”的疗养院,住宿条件也相当简陋,有二人一间,也有三人一间。
好在参会的作家、编辑和评论家们并不计较,也无怨言,三三两两地凑合着住一间。
“这两位就是湘军的领头人,韩少恭和古桦。”
“古桦,少恭,我来给你们介绍,他就是你们一直很想见的钟阿城,《棋王》的作者。”
方言给双方互相引荐,“那位呢,是最近靠‘新京味小说’冒头的王硕。”
“你好,你好!”
“幸会,幸会!”
两路人马,在疗养院的走廊里打着招呼,脸上洋溢着热情。
韩少恭对着钟阿城:“我很早就知道你,读过你的《棋王》,这回才算见着你真人。”
钟阿城有些腼腆,不愿谈论自己:“你和古桦同志写的也很不错,我都看了。”
韩少恭喜出望外,“好像有一阵子没见你有新作了。”
钟阿城突然狡黠地一笑:“不好写呀。”
韩少恭、古桦等人面面相觑:“怎么会呢?”
钟阿城正经起来,而且胸有成竹:“这就好比跳高,我的面前横着你们这道‘湘楚文学’的标杆,我要越过它才行!”
“不敢,可不敢当什么标杆。”
韩少恭道:“在这个楼里,比我们当得起标杆的大有人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