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开放了
大雪断断续续下了两三天,雪天路滑,加上陈凡来过上海好多次,再来也没什么好逛的,便除了接送两姐妹上学之外,干脆窝在家里不出门。
他不出去,周亚丽也躲在家里、没有喊着要出去玩,甚至连已经装修好的房子都没去看,天天挨着壁炉烤火,饿了就吃,困了就睡。
这日子过得,跟两只小猴子没什么区别,人家半斤和八两两只狸猫,还得坚守岗位,陪着女主人上学、保护她们呢。
只有海东青无畏风雪,每天有大半时间在天上乱窜,只有睡觉的时候才回来,连喂食都不用,也不知道去了哪里打野。
如此过了两天,时间也到了12月25日,圣诞节。
这个时候,国内群众自然没有过圣诞节的意识。这玩意儿还是进入9o年代以后,从大学里面慢慢传开的,尤其是学生恋人之间互送礼物,或者是追求者在这一天花血本买礼物送人,大多都能将对象狠狠拿下。
真是见鬼,搞不懂为什么一个教派生日会变成情人节?
就是在这股买礼物的风气带动下,社会上的商家才开始搞圣诞促销,再加上西方风气的影响,之后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全社会商业节。
不过那是以后的事。
如果非要说这年头还有谁会过圣诞,那就是基督教徒,以及极少数留在国内工作生活的西方人。
再就是周亚丽这样从西方国家回来探亲的。
此时她也没坐在壁炉旁,而是裹着陈凡的狐皮大衣,两手笼在袖子里,在客厅里来回转圈圈,还不时跑到门口拉开门张望,“怎么还不回来啊?”
而她要等的陈凡,这时候还开着车,跟无头苍蝇似的,在街上到处乱窜。
从百货商店出来,他将一只装满东西的大袋子扔到副驾驶上,再转到驾驶室拉开门上车,先把空调打开,等暖气上来,才呼出一口白气,忍不住直摇头,“什么条件,还要过圣诞,我上哪儿给你找圣诞树去。”
动车子缓缓上路,他瞪大眼睛左右观望,这时候的雪天路滑倒成了好事,大家都开得慢,不耽误找目标,还不用担心被追尾。
只不过,这大街上哪有卖树的啊?还得是杉树、松树这样的圣诞树?
开了一小段,忽然看见一间餐馆里有热气往外冒,他当即摇下车窗、耸了耸鼻子。
嗯,喷香。
再一看,嘿,原来是家湘菜馆,闻着味道,似乎有米粉的香味?
天气这么冷,不如去嗦碗粉先。
其实这时候上海的餐饮还是挺丰富的,198o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印的《上海指南》一书中,就有一个“sh市各地方风味名菜馆一览”表。
其中遴选了一部分颇具代表性的地方菜馆,有粤菜、上海菜、四川菜、川菜扬点、川扬菜、扬州菜、京城菜、苏州菜、无锡菜、清真菜、净素菜、湖南菜、杭州菜、福建菜、宁波菜、潮州菜、安徽菜、河南菜、西餐厅……等等,共几十个品类的一百多家餐馆。
当然,相比整个大上海,这么些餐馆就有些不够看了。
还是要到84年以后,餐饮业才开始得以展,然后到92年,全市酒菜业价格放开,餐饮业才进入快车道。
而那个时候,全市的酒菜馆总共也才有6565家,从业人员65117人。
哪像后世,某个网络平台上的餐饮店数量就过2o万家,虽然其中包括了咖啡店、茶餐厅、奶茶店等轻饮店,可这个数量差距着实有点大。
现在陈凡面前的这家小饭馆,一看门面,就知道是街道办食品公司的集体制小单位,缺点是地方小、品种单一,但也有优点,那就是人比较好相处、处事手段灵活,没有大饭馆那么多条条框框。
避开门口停好车,陈凡望着小店走过去。
一个三开间的房子,边上隔出一块地方做厨房,其他位置摆上桌椅。
比起路边的馄饨摊,格局几乎一模一样,无非就是多了间屋子,可以遮风避雨。
此时虽然还没到中午,却已经有不少客人在里面用餐,陈凡在门口打量一圈,默默给了个“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评价,到购票处买餐票。
“大碗米粉,加牛肉。”
营业员动作麻利,撕了一张票递给他,“这个鬼天气,吃碗牛肉粉,那才才叫舒服。大碗3两粮票,两毛八分钱,没粮票4毛。”
陈凡付了钱和粮票,忽然换了一种口音,笑道,“师傅长沙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