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炮兵指挥官请示,怒不可遏的萨内尔已经纵马冲下丘陵,他大骂无能的方阵长,喝令后者冲锋,同时调动两翼的骑兵分队渡河包抄敌军。
萨卡希奇上尉看到河对岸一名校官从土坡驰下,紧接着笨拙、迟钝的敌军方阵“苏醒”过来,敌军战线两翼的骑兵也有了动作。
萨卡希奇上尉知道该撤退了,但他忍不住还想赌一把。
“快!给我枪!快呀!”萨卡希奇紧盯着河对岸身穿校官制服的身影,急躁地催促部下:“给我装好弹药的枪!”
身后的火枪手飞快地从枪管里拔出通条,将火绳枪递给上尉。
萨卡希奇亲自挂上火绳,架稳枪身,瞄准远处正在挥动胳膊下达命令的校官,祈祷着扣下扳机:“让我结束这场杀戮!慈悲的主!”
火光一闪,铅子离膛,等硝烟散去,萨卡希奇失望地看到,那个校官还好好地坐在马鞍上。
与此同时,萨内尔上校摸了一下脸颊,猛刺马肋、转身便走。
看到对方跑了,萨卡希奇砸了一拳田堤,下令:“吹号!撤退!”
尖利的号声刺透战场的种种杂音,田堤后面的火枪手纷纷爬起身,奔向远处的方阵。萨卡希奇也提起佩剑,大步流星朝着自己指挥的方阵跑去。
然而,就在此时,大议会军炮兵指挥官抓住了“叛军”火枪手脱离掩体的时机,厉声下令大炮开火。
三十二磅加农炮喷出浓烈的硝烟,向着正在逃命的背影洒下无情的铅雨。
西岸的麦田仿佛被梳子刮了一遍,霎时间多出许多道“划痕”。许多火枪手跑着跑着突然毫无征兆地扑倒,再也没有爬起来。
当听见背后传来的雷鸣声时,萨卡希奇上尉立刻向着身旁的部下们大吼:“散开!”
但是他什么声音都没有出来,最后的命令消散在他的胸膛。萨卡希奇被核桃大小的铅弹扯得血肉横飞,他重重倒在麦田里面,告别了此后的一切杀戮。
大议会军的六个方阵呐喊着冲过了无名小河,轻骑兵也从两翼包抄上来,意欲将“叛军”的火枪手尽数砍杀。
然而西岸的各方阵也敲响战鼓,军旗招展,雷群郡和白山郡的六个方阵迎击大议会军的六个方阵。
与此同时,隐蔽在河谷村高地后方的雷群郡骑兵斜地里杀出,将“伪军”骑兵的一翼拦腰截断。
在河谷村北面的田野,两支大军轰然相撞。
[我错了(T_T)]
[补充说明内容:火炮的命名]
[火炮命名与“枪、矛、槊、矟的区别与联系”一样,都是剪不断、理还乱、麻烦麻烦再麻烦的话题]
[总得来说,早期火炮并没有“xx磅”的叫法。因为铸造技术低下,所以每一门早期火炮都要用专用炮,就像二战时的波波沙和配套弹鼓……因此,也就不存在xx磅的命名方式]
[所以那个时候的人们随心所欲地给大炮命名,有的名字具有象征意义,例如蜥炮、隼炮、蛇炮;有的名字比较实用,例如长炮、短炮、加农炮。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乃至不同的兵工厂都有不同的命名习惯,所以导致火炮的命名极度混乱]
[这点天朝也是一样,劈山炮、九节炮、虎蹲炮、子母炮、大将军炮、二将军炮、三将军炮(真的有),各种xx将军炮,还有外来的红夷大炮、弗郎机,看得人眼花缭乱、莫名其妙]
[从16世纪开始,欧州各国6续开始采用xx磅的命名方式。看似只是改个名字,实则意味着火炮开始走入“标准化”时代——虽然离工业时代的标准化还有十万八千里]
[但是旧有的命名方式也被继承下来,所以经常能看到双轨并行的命名法(磅数代表口径,名称代表类型)]
[本书为避免赘述,一律使用磅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