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意。”老普里斯金恭顺回答:“但是目前的条件,他们尚能接受。“
老普里斯金[以工代赈]的策略,最高明之处在于理清了产权。
正在修筑的南城显然也是热沃丹的一部分,那么热沃丹市为这项工程出资就理所应当。
赈济的过程变为[热沃丹举债从军队、粮商处购入粮食,再作为报酬给前来做活的无业者]。
军队和粮商付出了粮食,换来了债权。只要热沃丹市政府没破产,债务可以慢慢还。
热沃丹市政府欠下一屁股债,但是得到了一座新城区。好像也没亏?
无业贫民通过干活得到粮食,避免了无偿放或低价出售可能引的挤兑现象。
三方都吃了一点亏,但也得到了一些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似乎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温特斯忍不住问老普里斯金:“您是如何想出以工代赈这个法子的?”
“不是我想出来的。”老普里斯金微微低着头,笑着问:“大人,你可知热沃丹是怎样繁荣起来的吗?”
“这里是郡府,当然繁荣。”
“不。”老普里斯金轻轻摇头:“是热沃丹先繁荣起来,而后才成为郡府。而热沃丹繁荣的原因,就是热沃丹大教堂。”
“嗯?”温特斯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
老普里斯金回忆道:“这里最初只有几十户定居者时,公教会决定在这里修筑一座大教堂,作为铁峰郡主教的座堂。
大教堂整整修了十二年,十二年间工匠们、商人从四面八方云集到此处。等大教堂竣工时,热沃丹也已经从一座不起眼的小村镇变成铁峰郡最繁荣的城镇。”
温特斯仔细地听着,沉吟道:“你的意思是……长期的、大型的工程,能够使一个贫瘠的地方变得繁荣。”
“我的感觉是这样。”老普里斯金捋着胡须:“不瞒您说,我也算走南闯北。在我见过的许多城镇,她们的中心都是城堡或是教堂。
修教堂、修城堡的工程要持续数年乃至数十年,工匠们就近安家落户,商人也随之而来。一座村庄可能因此变成一座小镇,一座小镇可能因此变成一座繁荣的大镇。依我看来,大概是这样的。”
“很有意思。”温特斯眼睛亮,他笑着说:“您的想法当真很有意思,等赶跑了特尔敦人,咱们再好好聊聊。”
老普里斯金欣然应允。
见几人的谈话告一段落,夏尔赶紧把信递给温特斯。
“博德上校的信。”夏尔小声说。
温特斯不动声色拆开信笺,一目十行地读起来。
“怎么样?”梅森学长问。
老普里斯金和绍沙不知道博德上校是谁,两人识趣地告退。
温特斯却叫住老普里斯金和绍沙:“两位无需回避,这信和你们两位也有关系。”
绍沙面露不解,而老普里斯金静静聆听。
“白山郡的光头上校同意了。”温特斯大笑:“把没来得及运出去的货物清点一下,白山郡会拿粮食和盐与我们交换。”
[感谢书友们的收藏、阅读、订阅、推荐票、月票、打赏和评论,谢谢大家]
[最近都有些晚……重新定义中午?毕竟此时此刻,地球上总有一个地方是中午]
[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欧洲开始出现“逆城市化”。即城市无法继续维持下去,城市居民逐渐离散。“城市人口开始回流为农村人口”]
[而在中世纪,一座教堂或是城堡的修筑工程有时真的够一批工匠吃一辈子,因为耗时动辄十几年乃至几十、上百年]
[工程期间,工匠们也要正常生活,所以会有一些商人为工匠们提供服务。如此一来,便慢慢有了‘人气’]
[再加上城堡和教堂的选址也都是好地方,往往因此形成新的小镇。这算是中世纪的一种“城市化”进程。]
[有一部纪录片,就叫《如何建造一座城堡》,还是蛮有意思的。“石匠”是工程的总负责人,他需要管理下面的铁匠、木匠、泥瓦匠、烧砖匠、各种大小工人等等等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