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南边是河南和陕西关中地区,关键是隔得有点远,没有海路和运河,全靠6运,转运成本太高了。
钢铁在太原出产,运到河南和陕西制造成各种工业品,再运到各地去?
这成本多高啊!豆腐都给你整成羊肉价。
我为什么不在太原炼钢冶铁再制造,一条龙搞完了再运出去?
朱翊钧继续往下说:“升直隶州的最终目的,就是振兴经济,不是吸地方的血以富中央。
要通盘考虑,要全面权衡利弊。朕反复权衡过,觉得太原升直隶州,弊大于利!不升了!”
张居正率先喊了一句:“皇上英明!”
朱翊钧点点头,“现在定第二件事。目前资政只有四位师傅,朕说过,就算要加,也不会过六人。
领衔可以参加御前朝议会的朝议大夫,目前有七十三位,在京的有四十六位。名额还在扩增,预计最后定额在一百二十位左右。
他们有京官朝臣,有地方官员,还会有大学校长,各银行厂矿和商号大掌柜,代表方方面面,也能让朕,让中枢听到来自各方的意见,类似此前的廷议朝议。
原本朕计划一年开一次朝议全体会议,但是目前的交通状况,完全是不现实的,只能两到三年开一次。
非全体朝议会议,倒是可以经常召开,但是有些军国事,不便于在这种范围内讨论。
比如这次西南经济振兴计划的拟定,我们五人只是讨论出一个大纲方向,再让六部诸寺直接参与进来,各抒己见,阐明立场。毕竟只有在六部诸寺的支持下,西南经济振兴计划才能顺利展开。”
朱翊钧看了看四人,“朕觉得在资政局和朝议会之间,必须再加一层咨议机构。”
张居正四人面面相觑,在心里琢磨皇上的意思。
再加一层,议政范围加大,但是远比朝议会小。皇上这么做,是希望把某些军国大事的讨论范围,再扩大到能控制的一个范围里。
资政局目前只有四人,面太窄,或者说,代表的利益群体过于集中了。
胡宗宪代表的是勋贵集团、东南系、部分新兴工商集团和部分军队。
张居正是部分文官集团,以及部分新兴工商集团。
赵贞吉代表正统士林和文官集团。
谭纶代表部分文官集团,以及蒙古左右后翼、两辽、海东、静海等新纳入大明的地方势力,以及部分军队。
他们内部还分出各种派系,明面上同气连枝,实际上暗地里为利益也在斗来斗去。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比如谭纶在东南系的威望,略输于胡宗宪一点点,无可厚非的二哥。
张居正和赵贞吉在士林和文官集团都有影响力,只是张居正受新派文官和新学学子支持,赵贞吉更受传统文官和士林支持。
有时候资政局开会讨论某项重大决议时,张居正四位也会很为难。因为这项决议在自己派系内部争论得十分激烈。
支持不是,不支持也不是。
比如太原升直隶州,张居正一系势力内部吵翻了天,张居正左右为难。
如果像皇上说得那样,把决策讨论的范围再扩大一点,四位大佬就不会那么为难。
比如支持太原升直隶州的潘晟、方逢时,你们自己和反对的王崇古和王国光去争辩,我张居正不掺和,只是小心地让双方不要吵得动了真火,撕破脸。
想通这些,张居正四人互相交换一下眼神。
扩编好,反正资政局只是个咨政机构,而非一个执行机构。
权力在于决策讨论,最后决策下达还是以皇上的名义,执行却是内阁、戎政府、御史台、宣徽院和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