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一周尚文领兵出去,大同空虚,鞑靼人再攻大同,就像王芷说的那样又怎么办?
朱厚照终于感觉到了,真实的重大抉择所关乎的东西太多,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这不是游戏,也没有什么所谓的主角光环,封建时代,所能得到的消息更加有限。
现在的情况是,
如果他命令大同按兵不动,那么最多就是花马池第二,大明和鞑靼照旧这样相互对峙僵持。
上次花马池之战,至少还有当时的杨尚义两万骑兵相助。这次连这个也没有了。能否取得像上次一样的战果还难说。因为让周尚文去支援,那大同还是空了,风险和让他突入草原是一样的。
万一打得不理想,那就是说他这个皇帝治国两三年,并没有走上所谓的中兴之路。考虑到先前各种改革,他本身还是有政治压力的,军事上不是更大的胜利对他来说就是政治的失败。
如果大同在整个前后的战事之中,并没有敌人来犯的话,压力更大,毕竟花这么多钱,养这么多兵马,结果不用。什么意思?
可真的要派周尚文出去,他就得冒险。一旦鞑靼人过了大同,直奔京师,京师必定震动。到时候内患再起,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说,这种抉择真的容易吗?
或许作为旁观者是容易,但他真的承担着后果,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是胆子大一点,还是小一点,这是个问题。
王守仁、第一仗
一封军报完全改变了宫里的氛围和节奏。
其实朱厚照很想御驾亲征,他有这个冲动。这个时候的信息传播实在过于慢,他现在拿到的这封奏报都不知道是几天以前的了。
两眼一抹黑的抉择,和赌博没什么两样。任何一个后世之人都能被这种状态急死。
但是亲征……
一方面永寿宫的怀颜、怀笑虽然已经临产,可毕竟还没生,是男是女都不知道。另外的一后三妃肚子更没有动静。
另一方面他心中有内患的隐忧。
所以这个时候任性出京,实在不是个好选择。
战争可是关乎无数人性命和国家前途未来的事。
不过再烂的选择,也比不选择要强。
斟酌再三,朱厚照最终开始开口了,“拟旨吧。”
王鏊自告奋勇,“臣来执笔。”
“首先,让杨介夫回京。不管他巡边到了哪里,都让他回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这个不会打仗的钦差反而会有不利影响。”
杨廷和两个月前出发,其实再过段时间也回来了。只不过没想到鞑靼人会在夏天的时候就忍不住兴兵来攻。
“其次,朕与诸位爱卿要在能拿主意的事上坚决拿主意,不能拿主意的事情上,则要真正信赖戍边的臣子。
给周尚文部的旨意,照拟,令他争取收服右翼蒙古的两个万户,突入草原,捣敌老巢,若是不能收服,则不必勉强,只要他们不进攻大明即可。具体怎么打,朝廷不要替周尚文定,可以让他便宜行事。但有一条要讲明,作为统帅第一位的是要保证能打胜仗,任何时候都要从军事的角度而非政治的角度考虑问题。打赢,就是他最大的政治!
再向杨一清去旨,榆林、宁夏、甘肃之兵马朕都给了他了,要他灵活机动,不以一城一地得失为要,而以杀伤鞑靼士兵、战马为最高战斗原则,必要时施行坚定的坚壁清野策略,如果能做到,尽力疏散百姓,减少伤亡。还有户部尚书也来了。”
韩文跨步上前,“臣在。”
“顾礼卿呢?”朱厚照又追问一句。
没在。
“宣他进宫!”
刘瑾不敢耽搁,急忙吩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