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知道了,怎么能忍受失去!
可,若是……若是夫君真想要宋玉姝呢。
她怎么办。
昏暗的房间里,宋玉瑶的眼神越来越冷。
古时的雪好像来得特别早。
第一场冬雪飘然落下的时候,桃源茶馆在洒金街正式开张了。
宋玉姝是个俗人,她很喜欢洒金街这个名字,洒金洒金,多吉利啊。
不过,桃源的风格却不能俗。
不仅不能俗气了,还得有格调、有意境、有品味。
林知鹤曾经问过他,为何将这些铺子都取名为桃源。
当时,谢安斜靠在矮榻上,眼睛微眯,折扇轻摇,在一片茶气氤氲中,将桃花源记娓娓道来。
林知鹤闻之,不禁神往。
他喃喃低语,反复回味,“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然后一下子从座位上跳起来,“谢兄!你,你,此等好文,你怎么不早告诉我!”
“谢兄大才,令我汗颜!”
“真桃花源,这样的地方吗,简直令人心驰神往。”
转而忽又怒道:“谢兄,不是我说你,你若是早将这篇文章拿出来,你的桃源早就不仅在柳州这方寸之地了。”
见他一惊一乍,谢安夸张地捂住了耳朵。
“林兄,我何时说过这是我作的文章。”
“此文乃是一位名为陶渊明的先生所作,只不过他早已仙逝,我只是代为收藏了此篇而已。”
“陶渊明……”林知鹤叹道:“浮世中寻求心静,污浊中尤自高洁。这位陶先生一定是一位不出世的大家,否则觉作不出如此立意高远之作。”
“谢兄,我还真是羡慕你。”
谢安知道他乃礼部尚书之子,看来虽未走仕途,但墨水还在:“你能读懂文章真意,若是先生知道,即便从未见过,想必也会愿意引你为知音的。不必如此遗憾。”
林知鹤自然不会执着于这个。
他按住谢安手中的扇子,兴奋道:“谢兄,我有个想法,你听听如何?”
谢安挑眉,示意他有话快说。
林知鹤起身,来回踱步,终于道:“我们既然取名为桃源茶馆,不如就将这篇《桃花源记》抄录下来,不,不是简单的抄录,是抄录在丝缎上,悬挂在这大堂内!”
他越说越兴奋,“就用那种最大最长的丝缎,从上垂落至底,泼墨挥洒,岂不快哉!”
“配上谢兄设计的布局和茶具,恰如其分,实在是太妙了!”
他三步并作两步跑到谢安面前,脸红眼亮,“谢兄!你觉得我这个主意怎么样?”
谢安用一种看宝贝的眼神看着他,毫不吝啬他的赞赏:“林兄,我也觉得,甚妙!”
两人行动力自不用说。
至于去哪里买丝缎,有卢风。卢风的新铺还叫云秀坊,他推荐用一种月影纱,听说是目前最轻薄最飘逸的丝缎。
至于找谁来挥毫,有林知鹤。用林尚书的话来说,这儿子除了做官不行,其他的都愿意钻研。
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和个人特色。